《騙子來到南方》
阿乙 著 譯林出版社 2021-4-1
阿乙的上一部作品《早上九點叫醒我》先後寫了五年,修改了十遍。寫完之後阿乙說那是他“賭徒式孤注一擲的長篇”,“即使現在突然地震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在這部長篇之後,阿乙重新回到了中短篇寫作。《騙子來到南方》這本小說集收錄了其13篇小說,其中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在外輾轉多年後的“我”回到老家,發現家中用水很成問題,好不容易等來了修水管的人,大家卻猛然發現,本地有名的老闆不見了,由此牽扯出了一件和無數人有關的詐騙案,詐騙案又引出了一起謀殺案……過去阿乙擅長講述城鎮化浪潮進逼下的鄉村,講述小鎮和小鎮青年,在這部小說集中,阿乙則在都市傳說、社會新聞裏獲取靈感,講述一個個奇妙的怪談故事。讀者可以在其中讀到,騙走整座城市財產的騙子如何生活在受騙者之間;老人因爲鄰居女婿送肉憤而出走,自己卻成爲鄰居女婿手裏的肉;青年用自己的精力換取女友青春永駐,自己卻最終成爲剩渣……
《男孩》
[法] 馬庫斯·馬爾特 著 黃雅琴 譯 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1-1
“男孩隱約預感到何爲生存:無數的災難和少數的歡愉”,本書的腰封這樣寫道。法國作家馬庫斯·馬爾特的《男孩》一書曾經榮獲法國的重要文學獎項費米娜文學獎,該文學獎評委會全部都是女性。
該書以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沒有名字的野孩子如何成長並獲得靈魂覺醒的。1908年,隨着母親的去世,在法國南部森林裏長大的他開始了探索世界的旅途,在這一過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擁有了愛人,開始瞭解生活的真實樣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男孩又參與了一系列歷史事件,讀者可以從他的經歷中感知世界的混亂與瘋狂以及人性的複雜。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次發現世界的旅行,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
《生命的燃點:30位思想巨匠的頓悟時刻》
[德] 奧托·A.波默 著 聶宗洋 譯 未讀·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1
“人會擺出祈禱時的臉,駐足不前,”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寫道,“當思想來臨時,人甚至會在街頭默立幾個鐘頭……這都是值得的。”對思想巨匠來說,思想是什麼時候來臨的,啓蒙的時刻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雖然有時候,那些頓悟的時刻看起來不過是偉人附帶的腳註。它們常常看起來只是平淡無奇的瞬間,只有在回憶中才能浮現,但是在思想家的生命軌跡當中卻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時刻,伴隨着神經質的苛求、靈光一閃、持續的低語慫恿和迴應……這些會使人意識到真理,即“奇妙的理智之光”(笛卡爾)的存在。德國作家、翻譯、哲學與文學學者奧托·A. 波默在書中寫作了從柏拉圖、奧古斯丁、但丁到維特根斯坦、本雅明、弗洛姆等30位思想巨匠的頓悟時刻,由此勾勒出他們的一生和思想。讀者在跟隨作者漫遊西方思想史的同時,或許也能夠找到點燃自己的瞬間。
《她來自馬裏烏波爾》
某種意義上,娜塔莎·沃丁的寫作很像德國作家溫弗裏德·賽巴爾德。在賽巴爾德的小說《移民》裏,敘述者與大屠殺的倖存者有過很少的直接接觸,卻盡力在他人的講述、恍如隔世的照片和當事人的文字記錄中打撈起他們的過往。而小說的結尾,每個主人公都選擇了死亡。沃丁的經歷和賽巴爾德筆下的那些敘述者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她的故事有着真實的來源——母親。在她十歲的一天,母親出門後再也沒有回來,後來才得知母親投河自盡,未能留下隻言片語。那之後,沃丁開始蒐集關於母親的故事,她把碎片一點一點地拼湊起來,講述了來自馬裏烏波爾的母親1943年作爲強制勞工被驅離烏克蘭,前往德國的故事。
作者本人於1945年生於德國戰後“流人營”,在母親自殺之後被收養所收養,隨後從事俄語翻譯,併成爲一名作家。《她來自馬裏烏波爾》一書讓她獲得了萊比錫圖書獎、德布林獎。本書揭示了在被常人熟知的猶太大屠殺之外,還有納粹德國強制勞工和戰俘的歷史,這段歷史雖然不是今天人們關注的焦點,卻曾經給1200萬東方勞工帶來巨大的命運改變。作者用這部尋找個人家族之根的作品來展現20世紀災難,來抵抗世界的沉默與遺忘。
《紛爭的年代:當代西方思想尋蹤》
劉擎 著 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1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擎在今年除了《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這本面向大衆的通俗讀物,還有更爲嚴肅的著作得到了出版。從2003年年末開始,劉擎受到上海《社會科學報》邀請,開始撰寫回顧每年西方公共知識界重要事件的“年度盤點”,這些按照年份排列的盤點中,他聚焦的是當年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具有影響力的公共事件和焦點論題,而材料的來源主要是歐美報刊與互聯網。
在2013年,他就出版了《紛爭的年代:當代西方思想尋蹤》一書,其中囊括了2003年至2012年的年度盤點以及他爲一些思想家進行的訪談、寫作的歐美學人剪影。今年,隨着因爲參加《奇葩說》而提升的影響力,這本書也得到了再版。此外,今年劉擎還有《2000年以來的西方》這本新作即將面世,其中收錄了從2003年至2019年的年度盤點,讓讀者更好地瞭解西方社會的現狀,思考世界的困境與未來。
《史前人類簡史:從冰河融化到農耕誕生的一萬五千年》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動畫片《摩登原始人》到本世紀的《瘋狂原始人》,流行文化給了我們很多關於原始人生活的想象。那麼,生活在史前時代究竟是什麼樣的?本書提出了關於人類歷史的幾個簡單問題:發生過什麼,在何時、何地、爲何發生的?
英國雷丁大學史前考古學教授史蒂文·米森關注的領域是智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傳播,此外,他還會用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智哲學領域的研究來闡釋考古記錄。他的作品《流動的權力: 水如何塑造文明?》曾經在中國出版,這一次,在我們眼前呈現的是展現史前人類生活的《史前人類簡史》。這本書中,作者的聲音化身爲一位現代旅行者,帶領着讀者一起縱橫五大洲的史前遺蹟,從冰河融化到農耕誕生的一萬五千年。作者認爲,過去科普的內容常常把史前時代描繪得過於膚淺而不準確,而在那些充斥着術語的學術作品中,其實還有不少非常重要的史前事件,這些事件應該被大衆瞭解。
《現代藝術的美與醜:中央美院教授的10堂現代藝術課》
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周至禹出版過《當代藝術的好與壞》一書,其中把當代藝術分成了十個話題,收錄了與病態藝術、生物科技藝術、行爲藝術、當代藝術市場等相關的內容。在這本姊妹篇《現代藝術的美與醜》裏,周至禹從新冠疫情中加拿大女藝術家吉納維夫·布萊斯改編世界名畫開始,依然還是用十堂課的篇幅,來講解現代藝術。內容涉及古典人體藝術美學溯源、現代人體藝術的特點、人體的審醜和污穢表達、塗鴉作爲藝術能做什麼等方面。
“我對於藝術家們的解讀,或是通過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或是通過一場展覽的描述,或是通過幾個藝術家體現的共同問題入手,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談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過自己的直覺觀看和理性分析,尋找藝術的關鍵詞,以及藝術家相互的聯繫與區別。既不讓感受背離基本的事實和藝術的走向,又希望能夠談出個人獨特新穎的見解。”書中,他解析了80多位國際頂級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和作品,用近300張插圖展現藝術作品,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欣賞現代藝術。
《我們爲什麼要睡覺?》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馬修·沃克一直致力於探討睡眠對於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他看到,雖然我們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其實大家對睡眠這件事知之甚少。
發達國家最令人擔憂的兩種疾病是癡呆症和癌症。兩者都與睡眠不足有關。《我們爲什麼要睡覺?》分析了人類的休息時間,認爲如果人的睡眠持續性少於八個小時,就會對健康有影響。本書解答了人們很多關於睡眠的疑惑,其中就包括睡前要不要運動,要不要吃飽,能不能抽菸喝酒,臥室到底應該保持什麼樣的環境等問題。作者認爲,如果所有他給出的建議中,你只能做到一項的話,那就請做到定時定點睡覺和起牀。他說,很多人只給起牀定鬧鐘,但是其實定時入睡也極爲重要。對睡眠話題感興趣的讀者或許還可以閱讀《睡眠革命:如何讓你的睡眠更高效》《24/7: 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等作品。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