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2月5日下午4點,美國會參議院舉行特朗普彈劾案審議投票,百名參議員全部出席。對於“濫用權力”和“妨礙國會調查”兩項指控,認爲特朗普“有罪”者分別爲48人和47人;認定特朗普“無罪”者分別爲52人和53人。由於任一條款下,認定其“有罪”者未達出席參議員的三分之二,特朗普正式被宣告“無罪”,成爲美國曆史上第三位被參院宣告彈劾無罪的總統。
兩黨反應迥異
共和黨“普大喜奔”。共和黨議員們紛紛表示,民主黨發起彈劾是出於黨派仇恨,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不顧對美國政治的傷害而彈劾總統,特朗普本就“無甚過錯”(do nothing wrong),被宣告無罪是理所應當。參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將此次彈劾稱作民主黨的“派系狂熱”(faction fever),衆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則稱,衆議長佩洛西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當有此敗。他還公佈了一段視頻,模仿佩洛西前日撕毀特朗普國情諮文講稿,將彈劾案文本撕碎,同時高喊“終生無罪”(acquitted for life)。白宮則稱民主黨發起彈劾是“無恥之舉”,此番參院投票宣告特朗普“徹底”清白。特朗普本人發推表示,將於6日午間就“彈劾鬧劇”發表演說。廣大共和黨選民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表達對特朗普的支持。
民主黨悲憤交加。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對彈劾投票結果失望至極,認爲在共和黨主導下,審議既缺乏新證人證據,也未盡到公平審議的責任,故該結果“一文不值”(valueless)。民主黨普遍持此觀點。
共和黨逐漸取得戰略性優勢
在彈劾調查階段,民主黨憑藉衆議院多數黨席位穩佔主導權和話語權。去年12月18日,衆議院終於正式通過了對特朗普的彈劾決議案,包含“濫用權力”和“阻礙國會調查”兩項彈劾條款,堪稱“史上最弱”。外界也普遍預計,要想在參議院將特朗普彈劾免職難如登天。衆議長佩洛西並未立即提呈參議院,而是拖延了29天,直到今年1月15日才通過決議案指派了7名“彈劾經理”,並於次日正式提呈參議院。在此後的較量中,共和黨逐漸反客爲主。整個過程大致分爲四個階段。
階段一:佩洛西施展“拖”字訣。從衆院通過彈劾決議案,到通過指派“彈劾經理”的決議案,共耗時29天。當時兩黨的爭議焦點在於參院審議程序和規則,即是否能夠傳喚新證人、調閱新證據。民主黨在參議院有47席,只要“策反”4名共和黨參議員,就能湊夠51票,有可能獲得程序和規則設置方面的主動權。如果不成功,也只是維持原狀,對民主黨而言,並沒有什麼損失。
階段二:共和黨“軟操作”。就參議院的審議程序和規則,麥康奈爾和舒默先後進行了多次磋商,試圖達成共識,但都以談崩首場。去年12月31日,特朗普私人律師朱利安尼在海湖莊園參加跨年派對時表示,如果參議院傳喚他作證,他會出庭,並且會竭盡全力證明特朗普無罪。10天后,特朗普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被參議院傳喚,將動用行政特權阻止其作證。這一系列的“軟操作”意在向民主黨傳遞信號,即作證的人未必會說特朗普的壞話,而可能說特朗普壞話的人肯定沒法出席作證。共和黨希望藉此打消民主黨尋求傳喚證人的念頭,但民主黨一方面已是箭在弦上,無法退讓;另一方面也沒想真能將特朗普彈劾免職,還是堅持爭取在過程中盡力給他潑點髒水。
階段三:共和黨“硬操作”,民主黨妥協。佩洛西一直“拖”,參議院收不到彈劾決議案,共和黨陷入被動。爲了反客爲主,共和黨採取了一系列“硬操作”。
首先,逼迫佩洛西向參議院提交彈劾案。1月9日,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格雷厄姆發起一部法案。其內容規定,如果衆議院在通過彈劾決議案25日內沒有呈交參議院,參院有權投票將其作廢,麥康奈爾本人也親自聯署。雖然該法案尚未投票,但仍帶給佩洛西很大壓力。她次日就致信同僚稱,將於一個星期內將彈劾案提呈參議院,並且在5天后落實。
其次,整頓黨紀,確保團結。羅姆尼、柯林斯等4名共和黨參議員在彈劾調查時就一直“剛正不阿”,令麥康奈爾很不爽。他們4個也是民主黨重點爭取的“策反”對象。1月14日,麥康奈爾主持了參院全體共和黨人參加的閉門午餐會,隨後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就算民主黨極力阻撓,也不影響共和黨的團結,共和黨有能力自行設置審議程序規則。羅姆尼等人也未發佈不同言論。這基本打消了民主黨分化共和黨的企圖。
最後,打造辯護律師“夢之隊”。彈劾審議中,控辯雙方的辯論是重要環節。爲對付7名“彈劾經理”,1月17日,白宮公佈了彈劾審議的辯護律師名單,其中三人備受矚目:德肖維茲、斯塔爾和羅伯特•雷。前者是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曾爲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殺妻案”中的辛普森辯護脫罪,是憲法學權威;其他二位是曾負責“白水事件”和“萊溫斯基事件”調查的前獨立檢察官,是彈劾方面的專家。加上其他律界精英,對共和黨在審議過程中領風向、帶節奏有很大幫助。
階段四:審議各說各話,投票以黨爲界。1月21日,參議員投票通過了審議程序和規則的決議案。民主黨曾提出修正案,希望能調閱白宮和國務院的相關文件,被共和黨否決。彈劾正式進入審議階段。兩黨議員和控辯雙方各說各話,完全雞同鴨講,直至最終投票。歷經15天審議後,終於投票宣告特朗普“無罪”。投票結果基本按黨派劃線,除了羅姆尼投出的那張“有罪”票。
羅姆尼“叛變”凸顯共和黨內部隱患
從特朗普執政以來,共和黨“特朗普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共和黨看似鐵板一塊,但實際亦存在隱患。“特朗普化”的本質在於,共和黨選民出於對彈劾的反感而高度支持特朗普,使共和黨議員們與特朗普之間形成“民意捆綁”,不得不在彈劾等問題上支持特朗普,但並不見得打心底裏支持特朗普。
此次投票,羅姆尼在“濫用權力”一項上給特朗普投了“有罪”,成爲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總統彈劾投票中,對本黨總統投下“有罪”票的聯邦參議員,遭到黨內一片噓聲。連他的侄女、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羅娜•麥克丹尼爾都發推表示,對親叔叔“失望透頂”。羅姆尼曾是201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是當時共和黨內的民心所向、衆望所歸。羅姆尼認爲,黨派利益不能掩蓋他的良知,所以投票要實事求是。此番變化,難道共和黨在特朗普參選和執政的這短短四年之間竟變化如此之大?也未見得。
“彈劾”是美國政治中的“核選項”,具有極強的黨派色彩。特朗普作爲從執政以來就一直被“議劾”的總統,在共和黨選民心中是“受害者”,在特朗普究竟有無濫權、是否貪腐的問題上,選民心中的感性憤怒恐怕要大過理性思考。目前的美國政壇,憤怒和政治正確大行其道,良知和理性則奇貨可居。看似團結對外的共和黨大佬們,只是在日益分裂的美國社會和不斷極化的政黨政治下無奈地選擇了在特朗普的領導下委曲求全。若有朝一日特朗普這顆大樹一倒,又有幾個人會站出來繼承他的“衣鉢”呢?這還有待時間檢驗。
距離大選尚有9個月時間。今年的大選必定十分精彩。按特朗普的性格,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結合前日的“國情諮文”演說,他肯定不會爲彌合社會分歧、促進兩黨團結做什麼努力,甚至幾乎放棄了爭取中間選民。選戰的套路和2016年如出一轍,以危機感和憤怒感激發投票率,這對美國政治生態健康向上沒有好處。反觀民主黨這邊,艾奧瓦州初選結果遲遲無法公佈,參選人紛紛自我標榜在該州勝選,亂成一鍋粥,統籌協調能力備受質疑。黨內到現在爲止都沒有能夠一呼百應的領袖式人物。大選中能否擊敗特朗普,現在還言之過早。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