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受美國商務部制裁一事,除了公司的誠信問題惹起爭議外,也激發起中國科技產業外強中乾的現實。因為中國的科網產業儘管興旺,但骨子裡仍然是使用外國技術。這次事件激發了中國政府加強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其中一項便是晶片研發及製造。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自然被視為「中國芯」的核心份子。事實上,這家公司也選在中興被制裁之際,向兩大國企股東發行優先股及可換股債券,籌集資金51.6億港元,用作擴充產能的資本開支及其他公司用途。不過,公司股價顯然未受消息刺激,自周二公布有關消息後便連跌四個交易日。
把中芯國際稱為中國芯的核心份子,是因為中芯本身是一家代工廠,為晶片設計公司把所設計的晶片生產出來。中芯在行業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台灣積體電路、聯華電子、南韓的三星以及美國的Global Foundries。這些公司比起中芯擁有更先進的生產技術,能夠協助客戶包括高通、英特爾及ARM等製造最先進的晶片。但中芯目前的技術水平仍然落後於前述的競爭對手,這也局限了中芯的業務發展。
就以晶片製程技術為例,現時全球晶片製造工藝最高的是三星和台積電,線寬只有10納米。但中芯儘管是目前中國芯片製造最先進的企業,線寬則為28納米,較三星及台積電相差兩個世代。有基金經理坦言,中國在晶片製造上要追趕美國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皆因中國已落後美國二十年。
中芯國際當然明白公司的處境,因此公司董事會於去年十月便委任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梁孟松,擔任中芯聯合首席執行長,主持中芯的研發部門。儘管梁從事記憶體以及先進邏輯製程技術開發33年,個人擁有逾450項半導體專利,曾發表技術論文350餘篇,但不代表他一人之力便能拉近中芯與台積電的實力差距。但問題是,台灣、南韓及美國的晶圓代工廠的技術一直也在向前,台積電及三星更將技術推進至7納米以下,中芯就算有國家支持巨額投資,也不能在短短數年便由28納米的技術提升至10納米內的技術。
從投資角度而言,中芯只是一家一探中國半導體市場情況的窗戶而已,要投資半導體行業於香港市場還有其他選擇。但若然是出於愛國之心支持中國芯的話,中芯必然是首選。
撰文:評論員鍾紹陽
更多: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