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刻薄寡恩讓韓國審慎處理其對華“脫鉤”訴求

亞太日報

text

2020年以來,中美戰略競爭更趨激化,特朗普政府不斷鼓動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盟友對華施壓,並試圖藉助疫情期間各國與中國貿易規模下滑的態勢,說服全球主要經濟體與中國經貿“脫鉤”,實現遏制中國的崛起的戰略圖謀。然而韓國,卻對美國新一輪的對華攻勢沉默以對,從而爲自身靈活處理後疫情時代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留有餘地。

實際上,韓國選擇與美國對華脫鉤保持距離是多重因素共振下的必然結果。

首先,特朗普政府在部署薩德系統後對韓國的涼薄對待,使得韓國得以更加理性地看待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作用。接受薩德系統部署導致中韓關係一落千丈,兩國經貿合作受到結構性衝擊,韓國的對華出口及旅遊行業蒙受損失尤爲慘烈。實際上,薩德系統部署根本無法爲深處東北亞區域的韓國提供足夠的反制導彈攻擊的時間,卻可以爲美國抑制中俄戰略武器提供便利,韓國爲美國火中取栗,所換來的卻是特朗普要求其爲薩德系統部署支付近10億美元的費用。時值“閨蜜門”事件發酵,臨危受命的文在寅政府很難扭轉薩德系統部署的最終命運。儘管此後,中韓就相關問題的緩解達成共識,但韓國對美國寡恩薄義的不滿可想而知,與美國對華攻勢保持距離顯然是薩德事件前車之鑑

其次,特朗普政府冷漠對待韓國的“自主和平統一”訴求,導致文在寅政府將穩定中韓關係作爲確保半島安全的關鍵。文在寅政府一反李明博、朴槿惠集團迎合美國,一味對朝施壓的強硬政策,通過平昌冬奧會等一系列活動重啓南北對話。然而,美國啓動與朝鮮的對話卻更多是出於打造特朗普總統溝通能力的“私人目的”,既缺乏貫徹美朝和解的動力,又沒有突破美國國內阻撓兩國和解的決心,導致美朝和解流於形式。一方面,文在寅政府意向中的對朝大規模經濟合作始終無法突破國際制裁的限制,與朝鮮的接觸政策屢次受到美方人員警告;另一方面,朝鮮不滿韓國無法執行獨立的合作政策,通過炸燬朝韓聯絡處等激進行爲對韓國施壓,導致文在寅政府“自主和平統一”訴求始終難於突破。在此狀態下,冷淡處理美國對華脫鉤要求,不僅有利於文在寅政府拉住中國穩定朝鮮半島局勢,更有助於韓國凸顯自身外交獨立性,促使特朗普政府重視其訴求。

再次,特朗普政府兩年來對韓國多次“壓榨”,降低了文在寅政府配合美國區域政策的積極性。特朗普總統上任伊始多次攻擊美韓自由貿易協議,認爲該協定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受此影響,文在寅政府不得不倉促應對美國的貿易攻勢,在汽車、農產品等各領域做出讓步,換取美韓自由貿易協議的延續。此後,特朗普政府又要求韓國將負擔的駐韓美軍費用由約10億美元大幅增長至40億美元,兩國爲此歷經數十輪談判而未能達成妥協。爲儘早迫使韓方讓步,美國甚至於今年年初停止對支持駐韓美軍工作的韓方保障人員支付工資,引發韓國社會一片譁然,甚至發生了韓國大學生翻牆進入美國駐韓國大使官邸抗議的事件,韓國民衆對美國的不滿可窺一斑。在此民意下,文在寅政府顯然沒有興趣爲美國實現自身戰略利益甘冒風險。

最後,特朗普政府要求與中國實現“脫鉤”,這對羸弱的韓國經濟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目前,美國利用疫情造成各國與中國貿易規模階段性下滑的態勢,煽動各國轉移產業鏈條,韓國國內也出現了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聲音。客觀而言,維護本國產業鏈條安全,降低對某國家的經濟依賴是各國普遍採取的戰略舉措。然而,對韓國來說中國是其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最大的投資目的地。2019年年末,韓國外交部特意成立獨立的“中國事務局”,以示對發展兩國關係的關注。對於以“外貿立國”的韓國來說,與雞犬相聞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斷絕經貿聯繫顯然不具有現實可行性,畢竟來自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10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以上。這些要素的結合意味着,韓國與其他歐美國家相比要爲與中國的脫鉤付出更爲慘痛的代價。

此外,特朗普任期即將結束,文在寅政府有意觀察美國政治走向也導致了韓國做出上述政策選擇。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韓國刻意完全脫離美國的戰略軌道,未來可供韓國周旋的空間依然取決於中美戰略競爭關係的緊張程度。從韓國社會輿論來看,其對中國政策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誤解,薩德事件爲兩國關係發展帶來的陰影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結合兩國抗疫情況在人員、物資流通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便利,確保兩國經貿合作的穩定,顯然有利於鼓勵韓國與中美競爭保持距離。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明智地管控大國競爭對本國影響,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以此審視,諳熟東方傳統文化的韓國對“智貴免禍”四個字的理解無疑是深刻的。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