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8日,歐盟成員國領導人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視頻會議,雙方同意恢復自2013年起擱置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印度外長蘇傑生此前曾坦言,印歐自貿協定是“全世界最艱難的談判”。如今,印歐雙方雖達成共識,但想要推進這個“全球最難”自貿協定生效早日生效顯然絕非易事。
歐盟是印度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之一,但自2007年開始的印歐自貿談判協定卻一直進展緩慢。由於雙方在關稅降低程度、專利保護、數據安全等問題上分歧難調,談判被迫於2013年擱淺。8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印歐雙方爲何宣佈重啓自貿協定談判?
從印度角度來看,急於推進印歐自貿協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推進經濟恢復與發展。受近期國內嚴峻疫情形勢影響,印度經濟遭受不小衝擊。據美國標普全球評級公司發佈的分析報告稱,印度2022財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的經濟增長或降至10%以下。在缺席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疫情衝擊背景下,印度急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經濟新聞》5月9日刊文分析稱,印度去年11月推遲加入RCEP,而現在急於推進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部分原因是製造業薄弱的印度很難在亞洲開拓新的市場。
從歐盟角度來看,除了經濟考量之外,歐盟當前還急於擴大在“印太”的存在感。近段時間以來,多個歐洲國家制定了深化與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關係的方案。今年4月,歐盟各國外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盟認爲應加強在所謂印太地區的戰略重點、存在和行動。
儘管印度與歐盟雙方均有意願,但印歐自貿協定談判很可能又像2013年那樣徒勞無功。
一方面,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依舊嚴重。8年前,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印歐自貿協定談判失敗。當時,歐盟方面呼籲印度降低汽車和葡萄酒的市場準入標準,但印度反對降低關稅,生怕本國工業抵不住外部競爭。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認爲,印度商業環境不夠健全,印度政府存在對外貿易的保護主義理念等問題,使得印歐雙方貿易關係存在摩擦糾紛。自貿協定的目標本身就比較宏大,不僅涉及商品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也涉及投資自由化和削減非關稅壁壘,以及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競爭法規等多項內容,這使得印度國內的壓力更大。印度一直強調對本國製造業的保護,去年印度連RCEP都未能加入,就更遑論印歐自貿協定了。莫迪政府現在更多的是做出一些姿態,希望以外交成果轉移印度民衆對其內政的不滿。
另一方面,雙方經貿合作的薄弱基礎難以支撐地緣政治的野心。歐盟與印度重啓自貿協定談判或許有尋找中國替代方案之意,但現實卻很“骨感”。德國《經濟週刊》等媒體認爲,對歐盟而言,讓印度代替中國有些困難,歐印目前的貿易額約爲650億歐元,而歐中貿易額爲5860億歐元。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Mick Wallace)當地時間5月9日下午在推特賬號發佈一段議會發言視頻,呼籲歐盟理性看待與印度的關係,切勿把它當做遏制中國崛起的工具。
自2000年印歐領導人峯會啓動以來,往往只有印度總理和歐盟主要領導人蔘加,而此次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罕見齊聚,可以說給了印度特殊的“禮遇”。然而實際上,印歐自貿協定談判的一個個門檻並不會因此真降低,一切都只是“看上去很熱鬧”。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