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雖險,但中國經濟韌性仍在

亞太日報

text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國公共衛生安全遭遇嚴峻挑戰,正常的經濟秩序遭受一定衝擊,中國經濟也將進一步承壓。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具體影響無法確切計算,但對經濟生活中的生產和消費層面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從消費層面來看,疫情對餐飲旅遊、影視娛樂、客運交通等行業形成較大負面影響。東北、海南等旅遊季節性熱門旅遊區域變得蕭條冷清。以往熱鬧非凡的春節檔電影市場也幾乎整體消沉。這些都是直接可見的損失。

當然,客觀評估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不意味着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未發生轉變,如果疫情在第一季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全面恢復生產流通,疫情對全年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在可控範圍。

首先,完善的工業體系讓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中國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產業大國之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的全部工業門類。當疫情發生,中國快速組織物資生產力量,比亞迪、波司登等原本與醫藥製造不相關的企業也可以“跨界”轉產醫療物資用品,全力保障防控物資供應。短期內某一區域生產遭遇困難,中國也能及時找到可替代的企業和產品,維持產業鏈運轉。而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實現正常運轉,完整的產業鏈將有效保障企業高效率運轉,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其次,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蘊含強大發展動力。中國擁有14億人口和穩步擴容的中等收入羣體。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當前,中國消費市場已經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居民消費的意願和能力也在持續提升。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但人們的消費需求仍然旺盛。即使在疫情期間,遊戲娛樂、網上辦公等也展現諸多亮點。當疫情平息,中國居民消費便會迅速活躍起來,可能出現一波反彈性消費,多元的消費需要也將帶動相關企業迅速發展。

最後,充足的政策調控手段使中國經濟具備抗風險的底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GDP總量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規模超3萬億美元,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1.2萬億斤以上,各項物資儲備也日益豐富。擁有如此厚實的家底,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下,中國宏觀調控有很多可打的“組合拳”。2月3日-4日,中國人民銀行累計開展了1.7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北京、上海、廣東等也加大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通過援企穩崗、緩繳社會保險費、減少房租等舉措緩解企業壓力。充足的政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的衝擊。而疫情結束後,中國也可以充分運用各項調控手段,充分調配資源,迅速實現經濟平穩運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面對疫情的衝擊,中國有能力有信心履險如夷、化危爲機,迎接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