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意味着什麼?

亞太日報

text

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19年工作時指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2019年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爲44.38%,比上年末提高1.01個百分點。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意味着我國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可以說,這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標誌性的節點。”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耀表示。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這同樣也是十三五規劃綱要設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之一。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着力實施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取消落戶限制等一系列政策,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又出臺取消、放寬和完善城市落戶政策,積極推動常住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以進一步增加人民羣衆的幸福感、認同感、獲得感。

陳耀認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表明我國城鎮化的程度、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到底要達到多高爲止?並不是說城鎮化率越高就越好,但是還是需要有一個標準。”陳耀說,作爲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村人口占比很大,要實現這麼多農業人口的市民化,讓他們有就業、有住所、有社會保障,是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做大量工作的。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這是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取得的一個成績。60%,來之不易。”陳耀表示,城鎮化也有利於拉動投資、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帶動城市發展,對經濟發展帶來了正向促進的作用。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後,新型城鎮化的“下半場”該如何推進?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肯定不會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之後速度不會再像之前那麼快。”陳耀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保持了每年一個多百分點的增速,今後的城鎮化將從提高速度轉向提升質量上來。

陳耀表示,未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可能突破70%,但這可能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他也強調,儘管當前出現了一部分“逆城市化”的跡象,比如一部分農業人口進城意願不高、一部分城市居民希望到農村去生活,但這並不代表整體趨勢。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城鎮化作爲一種高度集約化的形態,對於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節約土地資源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將繼續提升。

陳耀指出,新型城鎮化實現從速度型向質量型的轉變,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要求是相適應的。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鎮化也要以提升質量爲核心。

如何進一步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陳耀認爲,其中一個方面是,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來看,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存在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意味着這部分人雖然居住在城市裏,但並沒有融入。要推動這部分人特別是大部分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還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陳耀指出,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一些城市病凸顯,比如交通擁堵、霧霾、高房價等等,一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低收入水平羣體謀生還比較艱難。此外,城市土地利用不夠科學、城市風貌和城市特色體現不足,對歷史文化的保護還不夠等問題,也都需要在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努力解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多地近來也在對“地攤經濟”鬆綁。對此陳耀認爲,這並不僅僅是應對疫情衝擊穩定經濟增長的權宜之計。吸納農村轉移人口進城,關鍵是要讓他們有就業、有收入來源。從城市的需求來講,發展“小店經濟”“地攤經濟”,既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是滿足城市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一個重要渠道。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有效投資將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如何看待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係?陳耀認爲,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將開闢更多的新場景應用,帶來大量的就業,對於城市的高品質生活和高質量發展,都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