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沃克
已經“繃”了很久的中印關係,最近終於出現緩和跡象。
對於中國與印度關係發展來說,2020年可謂是急轉直下的一年。兩國交界處於去年6月發生流血衝突,並且,印度總理莫迪宣佈禁用抖音、微博和微信等數百個中國APP,並放慢了對中國投資項目的審批速度。早在去年邊境局勢最緊張之時,印方擱置了來自中方的超過150項投資提案,其總價值超20億美元。而在民間也出現印度民衆打砸中國貨的現象。
新年過後,好消息也傳來。隨着中印兩軍逐步在班公湖地區脫離接觸,兩國關係有所緩和,印度政府此前“積壓”的大量來自中企的投資申請,也提上了審批日常。有知情人士透露,莫迪政府近期可能會給45項來自中國的投資提案“開綠燈”。
而印度商務部發布的數據表明,兩國2020年貿易額依然可觀。中印雙邊貿易總額高達777億美元,高於同年度印度與美國的貿易額759億美元。因此,中國取代美國,成爲這一年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
2020年,中國依然是印度的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印度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芯設備和家用電器,導致該國在2020年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居高不下,達到58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印雙邊貿易差額已接近400億美元。並且,印度從中國採購的商品額比它從其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和第三大貿易伙伴阿聯酋採購的總額之和還要高。單看重型機械這一項,印度從中國採購的金額就佔了該國進口該類商品的總額的51%。
這一現象頗耐人尋味。甚至有網友調侃稱,印度人砸掉了中國製造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節能燈泡,難道是爲購置新貨騰地方?
雖然印度懷有一顆想要強增其製造能力的野心,但是這個南亞國家向中國的出口額可能無法繼續增長。銷路不暢,又將進一步給生產鏈上游的製造環節帶來不良影響。“雖然新德里很想擺脫(在工業上)對北京的依賴,但這在未來至少五年內不可能,它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門研究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學家阿米滕杜·帕利特說道。
雖然兩國時有紛爭,但不得不承認中印在貿易上休慼相關。那麼,中印雙方怎樣才能在經貿方面實現共贏?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震認爲,要想實現此目標,印度應放棄當前的擴張政策,切實履行國際義務,並以開放和相互尊重的態度處理對華關係。否則,中印關係還是不能做到一帆風順。
關於這一問題,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胡麒牧也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實際上,中印在產業結構上有很好的承接梯度,所以,如果印度政府務實,就應該主動承接從中國轉移出來的製造業和產業資本。在這個過程中,印度可以加速推進工業化,升級產業結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最後,還能縮小對華貿易逆差。對中國來說,這一資本輸出過程可以消解產能過剩問題。此外,全球貨幣放水可能對中國造成的資產泡沫問題也能通過資本輸出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而且,印度的資源要素成本低,能提升投資收益率。在中印經貿合作上,中國態度一直是很主動開放的,要去調整心態和主動作爲的是印度政府。拒絕加入RCEP已經讓印度錯失了重要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機遇。其實,印度只需要取消人爲設置的障礙,不要把經濟問題政治化,通過市場機制讓資源要素在中印間自由流動,就能實現雙贏。
從最近印度政府的舉動來看,兩國經貿關係確實有復甦的跡象。本月22日,《印度時報》稱,印度已經逐步取消對中國投資者的限制,並重新開始審批去年暫停的投資項目。據路透社報道,目前正在逐個批准中國投資計劃達到了45項,涉及長城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等公司。媒體分析,這意味着中印關係已經開始解凍,長達九個月的僵局正被打破。
對此,楊震認爲,印度政府是迫於無奈才這樣做的,因爲中印是鄰國,有發展貿易的天然優勢。其次,印度產業經濟結構落後,對中國經濟依賴程度高,加上又想實現工業化,需要外資和技術,而中國恰好能夠提供,因此,儘管印度對中國實施侵略與擴張政策,但迫於形勢,還是取消了對中國的投資限制。
外交學院蘇浩教授指出了另一因素:印度總理莫迪之所以放開對中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爲他想將國內民衆的注意力從新冠疫情、農民示威和低迷的經濟等本國的矛盾轉移到它與中國的國際貿易上。評論員胡麒牧做出了類似的分析,稱印度的這一舉措說明新冠疫情已經重創該國經濟,它急需外部資源的幫助。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