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中國版“納斯達克”的科創板,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樊芸建議,要加快推動註冊制改革,爲科創板發展鬆綁,進一步釋放改革含金量。
進一步優化審覈環節
2019年年報顯示,科創板公司上市首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共實現營業收入1,471.15億元,同比增長14%。同時,盈利質量穩步提升,同比增長75%。七成公司收入和淨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八成公司收入和淨利潤均實現增長。
科創板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樊芸也作了深入分析,認爲,“與上海主板33.5萬億的規模相比,科創板只佔4.7%,上市數量只有6.7%,這說明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平均市值和規模相對較小。”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對於謀求上市的科創企業而言,看重的正是‘註冊制’的改革含金量。”
何爲註冊制?即只要符合證券法規定條件的公司就可以自行IPO,不需要證監會同意,只要按規定備案即可。在樊芸看來,註冊制是以市場爲主導,由投資者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但樊芸調研發現,科創板試點註冊備案制以來,審覈邊界不夠明確,實際操作過程中形成了證券交易所和證監會的雙重審覈,即證券交易所審覈完成後,又在證監會環節審一遍,有時還會出現雙方審覈標準和結果不一致的情況。
“不少企業對科創板有着很大的期待,但是這種註冊備案制,真的沒有想像得那麼容易。”
樊芸舉例,有一家來自南方的企業申請在科創板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審覈完成後,證監會也要審覈。近一年時間,這位企業老總爲了應對雙重審覈,往返南方和上海,經常晚上10點鐘還接到證監會的電話詢問,被要求早晨八點鐘前必須書面回覆。“審覈還要查合同,要向上追溯到四層,查供應商的供應商的供應商。這位老總感嘆,原本是被註冊制吸引,沒想到卻變成自找麻煩。”
怎樣纔是註冊制改革正確的打開方式?樊芸認爲,首先要改革不適應的監管模式,依法實施註冊備案制。
在上海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劉新華也提到,要正確劃分好中國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之間在註冊制審理中的職責,明確邊界、各司其職,提供效能,相互補充。
“關鍵是要推動註冊制的徹底改革,證券交易所和證監會應歸位盡責。”樊芸建議,科創板審覈應以信息披露爲重點,進一步優化審覈環節,證監會對註冊環節除非發現證券交易所審覈存在重大錯誤,不再重複審覈。“權力進一步下放,由證券交易所決定是否給予覈准,證監會專注事後監管。”
明晰標準,降低審覈門檻
吸引高科技企業,特別是之前難以滿足境內上市審覈要求的科創企業,是科創板設立的初衷之一。有發展潛力的好企業無疑是稀缺資源,全球主要股票交易市場對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激烈爭奪,從未停歇。
在中國證監會制定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中,提出了科創屬性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要求技術超級領先、發明專利和研發投入設立了門檻標準。
樊芸調研發現,對上市公司的這個審覈尺度、標準還不夠明晰。不少公司向她反映,實際操作與審覈管理辦法規範並不一致。“比如如何判斷企業實現進口技術替代?是企業自述、還是證明?這個標準很難把握。”
相比其他企業,科創公司的研發週期更長,需要很長時間沉澱,很多企業運營多年才盈利。證券法明確實施註冊制,虧損企業也可上市,這讓不少有潛力的企業躍躍欲試,但目前爲止,只有兩家虧損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樊芸建議,按照科創企業的屬性來設計與之相適應、現階段能努力的標準,“標準太高,上市企業太少,形不成集聚規模,又談何做大。”
加快上市審覈節奏
不少科創企業期待,在科創板上市的審覈節奏“還可以再快一些”。
從發行上市時間來看,證監會審覈時間三個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審覈時間三個月,累計不超過七個月。統計數據表明,科創板申報企業平均審覈週期約135天,平均問詢點約300個。這要遠遠超過納斯達克的審覈週期。從結果來看,截至5月17日,102家企業上市,低於境外市場實施註冊制初期水平,也與我國A股市場覈准制下的部分年份單一市場首發企業數量存在較大差距。
“建議加快發審委審覈節奏,縮短審覈週期,完善審覈機制。”樊芸說。
專利申請時間慢也影響了企業的申報時間和進度。樊芸說,科創板要求的發明專利數五個,如果沒有足夠的已申請專利儲備,需要再花要一年半時間,而且申請人無法跟蹤時間和申請的結果。她建議,加快申請發明專利審覈時間,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更多地將專利知識產權註冊工作交由地方承辦。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