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態度可能軟化

Asia Times

text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企圖和中國「以牙還牙」的堅決表態上周造成美股大跌,以單周6%的跌幅創下逾兩年來最壞水平。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隨後,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與中國副總理劉鶴通話探討了相關問題。這顯示劍拔弩張的貿易戰仍存在轉機。姆努欽的舉動顯示,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與日本、英國、法國、德國之間的貿易戰不太可能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

如今的中國並非1980年代的日本。當年美國對日本的巨大貿易逆差促成了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的誕生,其主要目的是抑制美元兌上述四國貨幣的升值。

1980年至1985年期間,美元兌日圓、英鎊、法郎、馬克的匯率升值最多50%。美國國會曾試圖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減少貿易逆差,但時任總統列根(Reagan)選擇了談判。簽訂廣場協議後,日圓兌美元重挫50%,出口重創、資產泡沫破裂,部分導致日本陷入長期衰退。美國現任貿易代表羅伯特·萊塞澤茲(Robert Lighthizer)曾任職列根政府,而他似乎正在參考1980年代的劇本。

如今,美中之間的狀況似曾相識,不過如今的美國既不可能讓人民幣像日圓那樣貶值,也不可能通過給中國商品加關稅讓美國製造業復甦。

首先,很多「中國製造」的商品,其實是美國公司出品。加關稅最終會由美國消費者付上代價。第二,中國擁有強而有力的報復性制衡措施,例如拒絕從美國購買農產品。

簡而言之,把當年的那一套用到今天不單止會引起經濟危機,還會引發政治風險。

政治方面,特朗普近期任用了一批鷹派官員,以實踐他當選時所作承諾,為爭取在2020年大選連任做準備。但這種做法南轅北轍,因為製造業和其工人的培育並非一朝一夕,而美國企業當初選擇外判製造業給中國也是看中其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如今正在上漲的中國工資水平已經使許多美國企業搬去更便宜的地區,而他們都沒有選擇回到美國。因此,工作崗位的增加未必如其所願,而他失望的支持者們到時候可能會成為反對的力量。

另一個特朗普對中國發難的理由是,保護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創新主導者的地位,但他這樣做已經太晚了。

中國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回應堅定得來且有迴旋空間。這是個好的信號,股票市場因此出現了一些反彈。

總之,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很有可能轉軚,因為這無論對他的生意還是美國都有好處,他終歸是個商人。

撰文:評論員Ken Moak

原文:

http://www.atimes.com/trump-might-retreat-tough-policies-china/

更多:http://www.atimes.com/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