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款門”暴露美國干預他國內政毫無底線

亞太日報

text

據荷蘭媒體報道,美國駐荷蘭大使皮特•霍克斯特拉曾於9月10日在美國大使館內爲荷蘭極右翼政黨“民主論壇”舉辦籌款活動,約有三四十名黨派領袖和商界人士到場慶祝。據到場的某位商人透露,此次活動實際上是一場選舉活動。這一事件一經曝光即引發了荷蘭政界的強烈反彈。荷蘭衆議院議員布拉姆•範•奧吉克指責此舉是美國對荷蘭內政的干涉。荷蘭議會方面則要求外交大臣布洛克面見霍克斯特拉交涉此事。就連美國學者也指出霍克斯特拉此舉超出了外交官的做法,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史教授艾倫•亨裏克森稱,這一事件表示外交官對“政黨的明確認同”,是“不合適的舉動”。

長期以來,美國就慣以通過干涉別國內政甚至顛覆政權來達到其外交和戰略方面的目的,從冷戰期間美國對世界各地的政治滲透乃至政權顛覆,到冷戰前夕東歐劇變中的祕密行動,再到冷戰後美國對東歐、中亞、俄羅斯等地煽動的顏色革命,以及近年來的阿拉伯之春、烏克蘭危機,以及當前緊張的白俄羅斯局勢,美國干涉他國內政的黑手數十年如一日在全球各地活動。曾有歐洲學者給筆者講過一個笑話:哪個國家絕對不會有“顏色革命”?答案是沒有存在美國使領館的國家。

歐洲長期以來是美國的全方面盟友,但美國並未因此停止對歐洲內政的干涉,反而將干涉歐洲的內政視作維持所謂歐亞大陸“均勢”,鞏固其自身霸權乃至加強對歐洲國家控制的重要手段。有美國的歷史學家研究發現,美國中央情報局對1948年意大利大選的干涉,是美國在冷戰爆發後以此種方式與蘇聯爭奪勢力範圍的開端,獲得成功後便對此手段“屢試不爽”,在希臘、法國、奧地利等多國以祕密手段阻擋社會主義政黨選舉上臺。出於地緣政治和均勢思維,美國對歐洲團結和聯合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希望歐洲的強大是“可控的”。事實上,美國曾不同程度地對歐洲“弱化分化”。小布什政府時期,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反對伊拉克戰爭,拋出“新歐洲”與“老歐洲”論;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商界、媒體、學界等共同炒作歐債危機的嚴重程度,鼓吹“歐元解體論”。

而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出於對歐盟的偏見認知、自身的民粹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美國傳統上分化歐洲的政策取向,對於歐洲的政治干預比以往政府更爲明顯。最初選定的美國駐歐盟大使人選西奧多•馬洛赫還將歐盟與蘇聯類比。此外,美國對歐洲的分化還體現在對歐洲民粹主義的支持上。特朗普一度與英國獨立黨領袖奈傑爾•法拉奇、法國“國民聯盟”領導人瑪麗娜•勒龐等民粹主義者惺惺相惜。美國高級別官員還公然干涉歐洲政治,支持歐洲民粹主義。前美國駐德國大使理查德•格雷內爾在上任之初,表態支持歐洲保守派政治力量,稱特朗普勝選“鼓舞了他們”,他們應在競選中就移民、減稅、消除壁壘等問題主打“保守主義牌”。前白宮首席戰略師班農則熱衷在歐洲培育極右力量,在布魯塞爾建立“運動基金會”,號稱“民粹分子的達沃斯”,與意大利聯盟黨領導人馬泰奧•薩爾維尼、德國選擇黨聯合主席尤爾根•莫伊滕等交往甚密,還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前試圖聯合“疑歐主義”的黨派人士。

可以想見,霍克斯特拉此舉並非偶然,而是美國干預主義政策的必然產物。事實上,霍克斯特拉此人與特朗普的政策取向甚爲接近,且其今年5月就曾與“民主論壇”領袖蒂埃裏•包德特會晤。荷蘭議會“人民自由與民主黨”議員斯文•科普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大使館長期與荷蘭多個政黨進行往來,而其發出邀請組織募捐活動則“更是不合適的”。

應該看到,美國對歐洲的分化政策已經超越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主權邊界,成爲赤裸裸的“干涉內政”。這些事實鮮明地顯示了美國在主權崇高這一觀念上的雙重標準和虛僞性,美國國內對“通俄門”“通烏門”等調查不休,當前臨近大選美國政府又開始故技重施,炒作所謂俄羅斯、伊朗等國“干涉美國大選”的議題,而其自身卻以打着所謂“民主”“自由”的旗號,行干涉內政及削弱他國力量之實,在世界各地播撒混亂和顛覆的種子。

可以想見,無論未來誰入主白宮,無論美國與主要大國關係向何種方向發展,美國以給他國製造動盪來保全自身霸權的本質將不會改變。“籌款門”事件後美國也會不斷以外交表態、情報和外交人員活動乃至直接顛覆去給其他國家制造混亂,其毫無底線和雙重標準值得世界上所有國家警惕。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