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歐盟需要將團結“撿出垃圾桶”

亞太日報

text

當地時間7月1日,德國正式接替克羅地亞出任新一屆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德國強調,歐盟眼下正處於艱難時期,一個未來可期的歐洲離不開所有成員國的緊密合作與協調統一立場。“團結”成爲德國出任輪值主席國的核心任務。這不是歐盟輪值主席國第一次提出“團結”。從2018年至今,“團結”、“加強共同價值觀”等詞均成爲輪值主席國的重點工作,但置於“核心”位置較爲罕見。在“歐洲後疫情”時代,“團結”對於歐盟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一方面,疫情之下,歐盟暴露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經濟調控資源不足、各成員國分歧凸顯等問題,加劇了歐盟內部離心傾向。疫情爆發初期,歐盟一些國家表現出“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行爲,多個歐洲大國開啓“醫療物資爭奪戰”,外交摩擦頻發。在疫情出現緩和、重振經濟成爲歐盟頭號議題之後,各國依然紛爭不斷。英國《每日快報》評論稱,疫情之下的歐盟國家,“將團結扔進了垃圾桶”。

以備受關注的5000億歐元疫情復甦基金爲例,該基金旨在推動歐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但根據歐盟相關規定,若要成立基金必須得到全部27個成員國的支持。然而歐盟各國從本國利益出發,分裂成多個陣營,展開了拉鋸戰: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法國、意大利等國力推此基金的通過;而“節儉四國”(奧地利、丹麥、瑞典和荷蘭)對此表現冷淡。歐盟成員國這種“各打算盤”的行爲,令疫情復甦基金遲遲無法啓動,損害了歐盟作爲整體解決後疫情時代經濟困境的能力。疫情之下,歐盟不僅沒有凝聚共識,反而加大了離心傾向。

經濟就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三大支柱之一,許多成員國謀求加入歐盟的動力便是希望能借機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事實上,近年來歐洲一體化進程不斷遭遇挫折與歐洲經濟始終難以完全復甦密切相關,疫情的衝擊令本就不振的歐洲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歐盟預測今年經濟將萎縮7.7%。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慧認爲,在歐洲復產復工與經濟恢復期,一旦各國經濟增速不一且產生較大差距,也將成爲歐盟凝聚共識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面對外部壓力和干擾,歐盟比任何時候更需要“一致對外”。疫情下,大西洋兩岸日行漸遠,美歐關係的複雜多變讓歐盟內部分歧不斷。美國宣佈從德國撤軍9500人,並考慮將部分軍隊派往波蘭,更被視爲敲打德國和拉攏波蘭的舉動;在歐洲疫情緩和、歐盟準備公佈 “准許入境”名單時,美國放話威脅,導致多國因害怕美國報復猶豫不決,致使名單一度推遲公佈;美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面前濫用“美國優先”,與歐盟秉持的多邊主義理念差異愈加凸顯。凡此種種顯示,作爲昔日盟友的美國正在成爲歐洲團結的“破壞者”。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必須“從根本上好好考慮未來的跨大西洋關係”。美歐分歧令歐盟成員國徘徊猶豫,導致內部分歧加劇。

此外,非洲疫情的嚴峻及其導致的糧食安全危機,或給歐洲帶來新一輪難民潮,也將再度挑戰歐洲國家應對難民問題的能力。事實上,疫情發生前,移民難民、恐怖主義等問題始終困擾着歐盟一體化的進程;如今歐洲疫情放緩,這些矛盾再度暴露。曹慧認爲,從中短期看,歐洲一體化形勢嚴峻,只有發出共同的聲音,才能在維持以制度爲基礎的國際秩序體系上,具有更多的話語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英國開啓“脫歐”進程,歐洲一體化已不再是“行進中的自行車”,而是明顯陷入困境,甚至出現了“倒着走”的勢頭。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是折射歐洲內部問題的一面鏡子,讓該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不力及歐洲一體化內部自身機制缺失等問題被進一步放大,這也反映出了歐洲在經濟、政治上面臨的雙重困境。面對危機,如何危中尋機,在團結與共識基礎上推動歐盟向前推進,這輛“自行車”才能更好出發。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