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亞裔反歧視、反仇恨示威的浪潮席捲了整個美國。據不完全統計,全美各地3月20日至少有19場亞裔示威遊行,21日至少有13場。
此次抗議浪潮的導火索,是近日發生的佐治亞州亞特蘭大連環槍擊案。當地時間3月16日,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發生連環槍擊,死者多爲亞裔女性,激起美國亞裔羣體的抗議浪潮。連日來,全美由南至北、從東到西,示威浪潮此起彼伏。一直被視爲“模範少數族裔”“沉默一羣”的亞裔,罕見地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再次將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問題暴露於世人面前。
針對亞裔有關的仇恨犯罪數量激增,與美國政客應對疫情不力、“甩鍋”中國密切相關。美國非盈利機構網絡傳染研究所(Network Contagion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發佈的一份白皮書顯示,針對亞裔的網絡歧視性言論在2020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公然使用“中國病毒”這一表述時出現高峯。致力於維護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權利的非政府組織OCA芝加哥分部主席梅布爾·梅納德認爲,特朗普等人言論煽動了對華裔在內的亞裔族羣的大規模歧視和暴力活動,“這些言論給一些人的歧視性行動‘開了綠燈’”。
此次美國亞裔羣體的集體憤怒,撕下了美國白人至上主義的又一塊“遮羞布”。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媒體的敘事體系中,亞裔就被塑造爲不給社會帶來任何麻煩卻依然取得成功的“模範少數族裔”,亞裔重視家庭、勤奮、節儉、道德、敬重權威和堅持不懈等特點被歸結爲他們在美國取得成功的“傳統價值觀”。不過,很多美國研究人員則指出,美國媒體“模範少數族裔”的敘事本身就是美國種族主義根深蒂固的證據。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漪蓮指出,人們經常將亞裔與拉丁裔和非裔相提比較,“是一種讓少數族裔分裂的言論”。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伊莎貝爾·威爾克森在《美國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指出,種族主義早在美國建國前就在這片土地上構建了一個基於膚色的種姓制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19世紀首批華人勞工抵達美國之後,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羣體就一直是美國種族主義制度的受害者。無論是1882年通過的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抑或是二戰時10幾萬日裔被美國政府關進集中營,還是“9·11事件”後,許多南亞人因爲宗教信仰原因遭到攻擊……樁樁件件都是亞裔遭遇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和仇恨的明證。這也表明,所謂“模範少數族裔”敘事不過是美國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遮羞布”。美國全國亞太美國婦女論壇負責人之一薇薇安·鄒表示,儘管人們目前更關注仇恨亞裔的犯罪,但這一切“都源於白人至上主義”,“任何人都可能成爲替罪羊。”
可以說,亞裔的憤怒不僅指向激增的仇恨犯罪,更是對美國系統性種族主義發出的怒吼。若不能從根本上清除“種族主義病毒”,“仇恨在美國不應有安全避風港”永遠只會是一句“政治正確”的“空話”。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