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俄兩國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根據計劃,該科研站將設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成爲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消息一出,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注。英國《衛報》稱,中俄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將成爲中國最大的國際空間合作項目”。
中俄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這一“大事件”,向世界清晰釋放三重信號。
第一,中俄打開太空國際合作新空間。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就有過大量太空探索實踐,1957年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軌道,1961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起步雖晚,但成果顯著。2019年中國完成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着陸的 壯舉,2020年中國更是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樣品。中俄聯手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確令人期待。
更令人振奮的是,中俄兩國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廣泛合作,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和國際夥伴開放。這與美國2017年推出“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排他性形成鮮明對比。“阿爾忒彌斯”計劃在2024年將宇航員送至月球表面。該計劃雖名義上是“國際合作計劃”,但卻具有明顯的排他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中國至今沒有參與該計劃,“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立法禁止與中國在太空項目上進行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指出,由於太空探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進行太空探索的國家大多集中在發達國家。現在,中俄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並承諾對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開放,這不僅有助於降低成本負擔,而且也有助於促進國際太空探索的長遠發展。
第二,中俄打造科技創新合作新生態。中俄航天合作歷史悠久。近30年來,雙方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航天合作分委會的機制下,不斷深化和擴大合作領域,在對地觀測、月球與深空探測、航天電子元器件、空間碎片監測等多個領域已取得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2019年,中俄簽署了關於協同實施“嫦娥七號”月球極地探測任務和“月球-資源-1”軌道器任務,建立聯合月球與深空探測數據中心的合作協定。2020年至2021年舉辦的中俄科技創新年,預計將實施1000多個合作項目,是兩國開展主題年以來最長合作清單。
此次中俄兩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可以說是兩國在科技合作領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這也使得未來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更爲可期。比如,基於全球技術與服務等跨境電商基礎設施打造新型電子商務平臺,打造“數字走廊”,打造智慧和創新城市等,都將成爲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新增長點。孫壯志認爲,中俄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各具優勢,且隨着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日益顯著,使得中俄兩國越來越意識到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性。由於中俄兩國科技合作起步較早,互補性較強,所以通過此次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將有助於打造中俄科技創新合作新生態,推進中俄兩國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對各領域合作的拉動作用。
第三,“中俄組合”團結如山。在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這一如此重要的項目上展開合作,實際上也是中俄高水平合作的一個縮影。雙方的這一合作會反過來進一步加強兩國戰略互信,拉動雙方各領域的全面合作。2021年既是中俄科技合作收官年,也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雙方已商定將條約延期,並賦予其新的世代內涵。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所說,“中俄組合”團結如山,始終是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世界越是動盪不寧,中俄合作越要堅定前行。兩國要互爲戰略依託,互爲發展機遇,互爲全球夥伴,這既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時代的要求。
站在新起點上,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推進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必將更好地造福中俄兩國人民,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