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引航,核能合作賦能新時代中俄關系

亞太日報

text

5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見證田灣、徐大堡核電站新機組項目開工儀式,翻開中俄能源合作新篇章。

2018年6月,同樣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俄雙方簽署《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框架合同》和《徐大堡核電站框架合同》,爲中俄迄今最大的核能合作項目,標誌着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高水平。如今,兩項目如期開工,既夯實了兩國務實合作基礎,又向世界展示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中大國協作的正能量。

深化核能合作,助力綠色轉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能源合作是中俄務實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範圍最廣的領域,核能則是其戰略性優先合作方向。疫情暴發以來,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世界經濟提前迎來“脫碳”時代,主要大國先後提出“碳中和”目標。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首次作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之後,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國際舞臺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核電作爲一種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是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中俄核能合作意義非凡,不僅將爲中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貢獻矚目力量,而且將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截至目前,被譽爲“中俄核能合作典範項目”的田灣核電站累計發電量已超26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超2億噸。田灣、徐大堡新機組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將達376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碳排放3068萬噸。

加強科技合作,共赴星辰大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正加速推進。在疫情的催化下,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作爲能源領域的高科技項目,核電大項目將推動中俄科技創新合作邁上新臺階,使雙邊關係內涵更加豐富。

中俄科技合作歷史悠久,優勢互補:俄羅斯在數學、物理、核能、自然資源勘探、航空航天等傳統領域實力雄厚;中國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共享科技、大數據等前沿陣地全球領先。在兩國元首的引領下,中俄科技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合作領域持續拓寬。

2020—2021年正值中俄科技創新年,兩國計劃舉辦千餘項活動,以擴大學術交流,挖掘合作潛力,實施戰略性旗艦項目,並加強成果轉化,爲兩國國家發展和務實合作提供科技支撐。儘管疫情蔓延,但中俄兩國保持既定節奏,穩步落實計劃。除核電項目外,中俄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領域也取得積極進展,並已正式啓動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推動兩國合作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發展務實合作,服務國計民生。2019年,中俄領導人共同確定了雙邊貿易額至2024年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近年來,中俄務實合作不斷提質升級,一步步接近既定目標。疫情之下,中俄務實合作顯示出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在規模和質量上均實現了新突破。

兩國年度貿易額連續3年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穩居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雙邊貿易增速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位列第一。具體看,中國對俄醫療器械、電子產品、紡織品等實現大幅增長。農產品貿易額創歷史新高,中國躍升爲俄肉類的最大買家。兩國大項目合作進展順利,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段啓動供氣;阿穆爾天然氣化工項目開工建設;中國鐵建國際集團簽下莫斯科—喀山高速公路項目第五標段項目。田灣、徐大堡核電站項目將繼續爲中俄務實合作添磚加瓦,併爲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中俄守望相助,相向而行,大力呼籲國際社會團結協作,聯手抵制“政治病毒”,共同填補“防疫鴻溝”,充分展現了大國責任擔當,不斷爲全球治理注入穩定性,爲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帶來正能量。2021年,中俄將迎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20年來,中俄關系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展現了風雨同舟的友誼,創造了世界大國、鄰國和諧共處的典範。在元首外交的領航下,中俄將繼續乘風破浪,共同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