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名治不了美國之病

亞太日報

text

當地時間6月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所謂“2021美國創新和競爭法”,計劃向美國技術、科學和研究領域投資逾2000億美元,以“推動”美國的創新領域併爲未來幾代人保持“競爭優勢”,“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對這部直指中國的法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6月9日作出嚴正迴應:美國怎麼發展,怎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美國自己的事,但不要拿中國說事,把中國當“假想敵”。

這個號稱“美國史上最廣泛的工業政策立法”表面上打着創新的名號,事實上卻是敗絮其中,將“美國病”的種種症狀暴露無遺。

一是焦慮成疾。這個篇幅超過2400頁的法案,被視爲美國近來遏制中國一系列法案的“集大成者”,內容幾乎涵蓋所有涉華事務:鼓吹限制乃至斷絕中美科技交流、意圖通過封鎖壓制中國科技進步,還有借涉疆、涉藏、涉港、涉臺等議題干涉中國內政的內容。形形色色的議員紛紛借“中國牌”夾帶各種私貨,甚至還有議員藉機塞入了跟魚翅相關的內容,令人瞠目結舌。

這樣的場景已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屢次上演:美國產業“空心化”,是因爲“中國偷走了美國的工作”;美國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是因爲“不能落後於中國”……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商業和經濟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認爲,法案表明美國兩黨“對中國的基本焦慮是相似的”,法案已經超出了貿易爭端的範圍,變成了中國與“‘自由市場民主國家和自由國際秩序’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近年來,在美國政客、媒體各有盤算的合謀之下,害怕被中國趕超的焦慮感如脫繮的野馬一路狂奔突進。殊不知,“絕不能輸給中國”的狂躁偏執只會一再推高美國政壇的戾氣,遮蔽真正解決問題的理性,最終把自己帶上危險的懸崖。

二是霸道成性。威逼利誘,迫使日本簽下“半導體協議”;曾經法國的“工業明珠”阿爾斯通公司最終被肢解,其最重要的電力和電網業務被美國通用公司“強制”收購;羅織罪名,濫用國家機器打擊華爲……多年來,美國爲了維護科技霸權地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2021美國創新和競爭法”重點瞄準科技領域,再次暴露了美國謀求科技霸權並對中國進行科技遏制的戰略定位,拜登政府通過“小院高牆”策略精準打擊中國科技發展的意圖也越來越清晰浮出水面。

美國總幻想用封鎖來取巧,事實上也是一種“閉關鎖國”,最終只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很大程度上激發起對手在高技術領域的進取心。過去幾十年在很多高端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封鎖並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速中國形成諸多強項。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法案,禁止NASA與中國航天計劃進行任何雙邊接觸。當今年4月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後,美聯社等美媒發文表示“在被美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後,中國獨立行動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美國應該好好補補歷史課:面對霸凌和打壓,中國人從不屈服,更會攢成一股勁、擰成一股繩。

三是雙標成癮。這份法案也暴露了美國在產業政策問題上赤裸裸的“雙標”態度。《紐約時報》稱,“在來自中國的緊迫競爭威脅面前”,參議院“一掃各黨派在政府支持私營企業方面的分歧,通過了美國曆史上最廣泛的工業政策立法”。美國動輒指責別國的產業政策是“不正當競爭”,但事實上美國產業政策長期存在,多年來,美國通過財政補貼、政府採購及研發投入等方式,對包括農業、金融業、高科技產業等衆多行業進行扶持,以維護這些行業的利益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地位。除了內向聚力導向型的產業政策,通過不公平的理由扼殺外部產業競爭者來幫扶本國關鍵產業更是美國政府產業政策的一大“創新”。從這一點來說,“2021美國創新和競爭法”可以說是美國外向攻擊型產業政策的登峯造極之作。

無論美國如何花式“碰瓷”中國,都不會動搖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中國發展的目標是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國歡迎在公平公正基礎上的良性競爭,但不接受相互攻擊、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不允許任何人剝奪自身正當發展權利。看不清楚這一點,美國最終只會落入自己製造的“競爭陷阱”。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