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一個家庭,一個夢想和一個恐怖的時代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Shannon

在曼哈頓的一個週六,一對母子正在用緬甸語輕聲交談 —— 他們只是穿過地鐵站的普通人。

58歲的譚特偉(音譯)是個戀家的人,滿足於週末窩在位於布魯克林的公寓裏打坐或者煨一鍋檸檬草生薑燉魚。她把醫生的預約安排在週六上午,這樣就不會與她的工作相沖突。

譚女士的身邊是她的獨子喬紹亨(音譯)。22歲的他肩負着全家的希望。他的父母在緬甸等了十幾年纔拿到赴美簽證,並於三年前舉家遷到美國,以便他能在那裏讀大學。

當他們登上通往唐人街的樓梯時,紹亨一直緊挨着自己的母親。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她,並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賺到可以養活全家人的工資。

當譚特偉女士催促兒子“跑兩步”時,地鐵的出口就在眼前,那裏有着7月的和煦陽光。也許她只是想催促兒子快一點,也許是她看到了身後那個眼神憤怒的人。

紹亨試圖加快腳步,但他感到有一隻手按在他的藍色揹包上,然後把他拽倒。他的母親也不知爲何被迫向後倒去,翻滾下樓梯,頭部撞在了瓷磚地面上。

當紹亨反應過來時,他已經躺在地上了,揹包還在,而拽倒他的人正在附近徘徊,臉上露出不屑的表情。有那麼一瞬間,紹亨擔心自己會再次受傷。但隨後,該男子就消失在了地鐵站裏。

譚女士躺在地上,半睜着眼睛。她的兒子搖晃着她的肩膀,試圖喚醒她。這時,紹亨看到了她黑髮上的血跡,以及地上一滴滴的深紅色。他緊緊握住母親的手尖叫起來。

a-family-a-dream-and-a-season-of-fear-0-uk83r3py.jpg

疫情期間,在紐約,亞裔受害者被推搡、吐口水、潑尿、刺傷、甚至被用錘子或柺杖毆打、被拳打腳踢、被掐住脖子……僅今年向紐約警察局報告的反亞裔犯罪案件就已經超過了115起 —— 在2019年,只有3起。

暴力襲擊往往備受關注,但隨着每一份新的報告出現,上一份報告似乎就會被淡忘。對於譚女士來說,這意味着一個難以想象的結局。

如果不是爲了他們的兒子,譚女士和丈夫會留在緬甸仰光,但他們想爲兒子提供一條不同的道路。2018年12月,他們一家人來到了布魯克林的本森赫斯特地區。親戚們幫他們找到了一間地下室,天花板很矮,也沒有陽光,但租金比一樓便宜500美元。

譚女士在曼哈頓下東城找到了一份裁縫工作,爲餐館和酒店生產工作服。先生則受僱於曼哈頓切爾西區的一家餐廳,成爲了一名壽司廚師。他們把工資湊在一起,供兒子在福特漢姆大學學習數學和經濟學。

當新冠疫情蔓延到紐約市時,譚女士和丈夫的工作場所被迫關閉了。他們得到了一些失業補助,但壓力依然很大。尤其是關於反亞裔攻擊的報道非常令人不安,他們相互叮囑要注意安全。

譚女士的丈夫在家接到兒子打來電話,語無倫次的對他說:“救護車。媽媽撞到了頭。來醫院。”當他到達貝爾維尤醫院時,發現一起生活了23年的妻子躺在那裏一動不動。“當你離開家時,一切都還好,”他聲音顫抖地說。

警方很快宣佈,他們鎖定了一名嫌疑人大衛-羅賓遜,52歲,但目前無法找到他。根據兒子紹亨對整件事的描述,警方稱這起犯罪爲拙劣的搶劫。但這讓紹亨很困擾,他想知道他和母親是否是因身爲亞裔而受到攻擊。

當地一位亞裔活動家籌集了一萬美元作爲懸賞,以尋找嫌疑人的線索。共和黨市長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也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舉着嫌疑人的照片,譴責亞裔在該市被追殺而不受懲罰。

10天后,譚女士仍處於昏迷狀態。7月27日,父子二人在她的病房裏站了幾個小時。最後,她的兒子跪在她身邊,磕了三個頭。她的丈夫不情願地說道:“這是我最後一次來見你。”

第二天,譚女士的生命維繫設備被解除。她真正的成爲了兇殺案的受害者,但兇手仍在逍遙法外。警方並沒有將譚女士的死亡作爲一次反亞裔攻擊事件進行調查。儘管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表示正在研究這種可能性,但沒有確鑿的證據。

紹亨越想越覺得自己被拽下樓梯的方式有問題,好像背在肩上的書包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標。他確信這次襲擊是出於種族動機。他也沒有忘記那個男人看他的眼神,還有他母親躺着不動的樣子。

譚女士的丈夫已經下定決心返回緬甸出家,他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意繼續留在紐約。對此,他的兒子表示理解。“我想把他送回讓他感到快樂的地方,”紹亨說,並表示自己不想回到緬甸,他會繼續留在美國,這是他從小的夢想。

目前譚女士的家人仍在等待襲擊案件的最新進展。有時感覺她好像已經被遺忘了。

警察局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依然希望公衆能幫助找到嫌疑人大衛-羅賓遜。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