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之際,中國人民齊聲誓言要繼承和弘揚抗戰精神,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綜觀當前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人們普遍認爲機遇和挑戰並存。如何做好國內外各方面的工作,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機遇,應對層出不窮的嚴峻挑戰,是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完成的神聖使命。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精闢的論斷有極其豐富而複雜的內涵。據筆者觀察,主要是國際力量對比出現了“東昇西降”的態勢,大國關係和國際秩序也在發生重大變化。在導致這種大變局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不斷髮展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艱苦努力,中國走上了從站起來向富起來和強起來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倍受鼓舞並進一步向中國靠攏,而某些大國卻日益感到不安和焦慮,甚至產生了危機感,並採取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遏制。
早在2006年,即歐盟出臺第六個對華政策文件之時,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就向筆者指出:“現在歐洲已認識到中國是個競爭對手,美國還沒有。但你們要注意,一旦美國也認識到中國是其競爭者,他們就會像當年對待日本那樣,對中國進行無情的打壓,並把美國的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歸罪於中國。”今天,特朗普對中國的所作所爲,完全證實了施密特當年的預見。
德國在歐盟決策中舉足輕重,那麼其當前的對華政策如何?今年5月27日,默克爾總理借阿登納基金會的一次視頻會議,就下半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外交與安全政策作了清晰的宣講。默克爾主要指出三點:一是要團結歐洲。使歐盟對外能用一個聲音說話,成爲“團結一致、具有行動力、起塑造作用的力量”,在這個不穩定的世界上扮演“穩定錨”的角色。二是要把中歐關係作爲外交政策重點。三是強調“歐洲最重要的夥伴是美國”。儘管目前同美國的合作十分困難,但只有同美國和北約相互依存,“歐洲才能在世界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分析默克爾的上述講話,並聯系她之後的一些言行,可以看出其外交路線的三個特點:
一是德國要利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有所作爲。主要是緩解危及歐盟前途命運的諸多內部矛盾,增進歐盟內部的凝聚力,以加強其對外的影響並防止成員國“脫軌”,而當務之急是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滑難題。爲此,德國改變過去一直反對實行“共同債務”的立場,同法國一起推動歐盟通過了總金額爲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其中3900億爲無償救助,主要是幫助特困的南歐國家。
與此同時,德國還推動歐盟就下一階段的歐盟預算達成一致。這些都是穩定歐盟的重要步驟,對緩解南北歐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南歐國家對德國的不滿,有積極作用。但歐盟內部問題和矛盾很多,非短時間所能解決,即使是上述“復甦基金”和財政預算方案,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解決許多具體問題。
二是把歐中關係定爲下半年德國和歐盟對外政策的重點。具體意圖是想解決德國和歐盟同中方討論已久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在投資協議談判中向中方施壓,以使中國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並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方面承諾更多義務。同時,通過協調對非政策推動歐中非三方合作以及爲德國和歐洲疫情過後實現經濟復甦創造條件。
三是體現了默克爾政府對華政策的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推行價值觀外交——以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和人權觀衡量和改變中國。他們把德國源自啓蒙運動的西方價值觀標榜爲“普世價值觀”,要求具有不同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予以接受,否則就給其貼上“非民主國家”的標籤。他們對基於五千年曆史和文化傳統的中國價值觀既不瞭解,更不尊重。其次,追求利益最大化。德國一方面要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和高回報率的投資場所獲取經濟實利,另一方面卻力圖阻遏中國在科技領域追趕發達國家的努力。再次,受制於美國的慣性思維。德國認爲,美歐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屬“同質國家”,二戰後馬歇爾計劃扶持德國和歐洲的恩惠不應忘記,歐洲的安全仍需依靠美國“保護”,只有歐美聯手才能戰勝中俄。
據此,德國通常情況下要同美國保持一致,特別是在地緣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儘管特朗普在貿易稅收、防務費用、“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等問題上對德國無情打壓,此外美國從一系列國際機構和協議的“退羣”行動均違背了德國的利益和價值觀,引發德國官方強烈不滿,但德國依然難以直面對抗或採取反制行動。
需要指出的是,中德關係在過去14年裏雖有曲折,但兩國關係總體上還是向前發展的。兩國經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非其他歐洲國家可及。雙方領導人互訪頻繁,溝通密切,增進了相互瞭解。雖然德國統治精英大多有濃厚的親大西洋情結,受美國的影響不容低估,但務實的經濟界多數仍重視中國這個大市場和投資場所。
兩國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很強,互有合作需求,互利共贏的前景廣闊。同時,兩國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都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發揮以聯合國爲中心、包括世衛組織和世貿組織等在內的國際組織的作用。兩國都支持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儘管雙方對此解讀有所差異。
默克爾拒絕參加特朗普旨在拼湊反華聯盟的七國集團峯會,這一決定和歐盟一些政要的言論均表明,德國和歐盟在當前中美激烈的博弈中傾向於避免明顯地“選邊站隊”。
總的來看,中德關係今後仍將在合作與競爭的相互激盪中前進。通過大力做工作和必要而恰當的鬥爭,爭取使德國按照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保持爲中國相對穩定的合作伙伴是可能的,這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