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彰顯互利共贏理念,“經濟掠奪論”純屬無稽之談

亞太日報

text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年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國際合作成效舉世矚目。當前,抗疫和經濟復甦成爲了“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合作的重點,這更加體現出“一帶一路”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西方一些國家和媒體對該倡議的詆譭和指責卻從未停止,並不斷製造話題。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定義爲具有“經濟侵略性”的國家後,“經濟掠奪論”的指控在部分西方媒體的渲染下甚囂塵上。隨着以美國爲首的西方政府的刻意引導,以及西方媒體選擇性的報道,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海外引起了高度關注。但毫無疑問,“一帶一路”是互利合作,而“經濟掠奪之說”是典型的移花接木。

釐清這一問題要從弄清什麼是經濟掠奪開始。經濟掠奪最早是用於解釋西歐國家在早期資本積累過程中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攫取他國資源以發展自身經濟的過程。經濟掠奪的本質是西歐列強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和霸權與弱勢國家進行經濟資源的非等價交換。當部分美國政府官員用經濟掠奪來形容“一帶一路”倡議時,很顯然將西方殖民主義的思維模式置換到了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上,將西方的霸權主義和中國的互利共贏混爲一談。這種說法從出發點、路徑和結果上都完全與“一帶一路”倡議相悖,是荒謬且不合理的。

從出發點看,中國“一帶一路”的構想是完全基於合作共贏的理念,而非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攫取,更沒有想過進行海外殖民擴張。一方面,“一帶一路”項目的簽訂是完全基於雙方自願的原則,以期達到“1+1>2”的整體性效果,沒有強迫性質。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一帶一路”不是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劃”,而是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國家合作的新平臺。另一方面,殖民擴張和霸權威脅是以軍事擴張爲前提,而中國並未在海外建立任何軍事基地,並不具有霸權主義的威脅性。與之相反的是,我們充分尊重他國的意願,在經濟貿易層面展開充分交流,並不附加任何政治條款。

從路徑看,中國企業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而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經濟學認爲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競爭效應,也就是說,外國資本的進入會促使東道國在生產力和技術進步上有了可以學習模仿的經驗和模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共82個,累計投資289億美元,入區企業近4000家,上繳東道國稅費累計20多億美元,爲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央企海外分支機構38萬多名員工中85%是本地員工。

同時,“一帶一路”海外基建是投資重點,中國積極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此外還有油氣管道、跨界橋樑、輸電線路、光纜傳輸系統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這些硬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幫助東道國打破地理限制造成的市場分割局面,加速生產要素、商品、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在不同地區間的流動,進而改善地區之間資源配置效率。可見,“一帶一路”的項目都大大促進了東道國本身的自我造血能力,這一過程對於沿線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

從結果看,“一帶一路”建設對於提高沿線國家的就業率、促進貿易往來和改善當地民生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發展報告2021》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2013年的1.04萬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35萬億美元,佔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5%升至29.1%。2021年前7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保持25.5%的高增長勢頭。其中,中巴經濟走廊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雙方合作包括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中國除了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崗位問題,還爲巴基斯坦人提供技能培訓,並解決了電力短缺問題,爲巴基斯坦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最近一年,在新冠疫情的作用下,全球經濟萎靡,但“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依然能夠逆勢而行,成爲沿線國家經濟復甦的重要催化劑。2020年,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同比縮水35%的背景下,中國境內投資者在“一帶一路”沿線的58個國家實現直接投資186.1億美元。最新數據顯示,中方已經同“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係倡議共同發起國達成了總量7.75億劑疫苗和原液的合作共識,目前已提供3.5億劑。這一系列數據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建設爲沿線國家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掠奪之說”從何談起?

“一帶一路”從出發點、實施路徑到成果清單都彰顯着互利共贏的理念,其經濟合作中只見互利不見掠奪。因此,該論調純屬無稽之談。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