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貿易爭端下,中美養豬戶卻團結在一起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重北

以蒲式耳(美國農產品計量單位)來衡量,美中關係從未像現在這樣牢固。雖然兩國的貿易衝突一直在持續, 但中國的養豬戶和美國的養豬戶變得越來越相互依賴。中國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和高粱消費國。與此同時,得益於中國的需求和聯邦政府對農業援助的額外支持,美國農業利潤達到7年來的最高水平。

600_phpnlcled.jpg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從美國購買了近3000萬噸大豆,是1991年以來同期購買大豆最多的一次,佔美國大豆出口的57%。高粱是玉米的替代品,美國出口的高粱中,有80%運往中國。美國玉米往中國的出口量,也飆升了近30%。報道稱,中國今年的玉米進口量首次超過了世界貿易組織設定的720萬噸配額。美國農業部的外國農業服務部門預計,本季度中國的購買量將增加兩倍,至2200萬噸。

12月8日,美國安德森公司糧食處理首席執行官帕特·鮑在公司的投資日上表示:“對中國糧食出口的增加,以及糧食供需的緊張已經推高了商品價格。”同日,在另一場行業活動上,美國農業部長桑尼·珀杜把農作物價格的上漲歸功於特朗普政府實施的有效的對華貿易政策。

369106e6e532708f878c32fb3aad5e34.jpg

今年1月,中美兩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根據協議,中國需要額外購買價值36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截至10月底,中國已經實現了365億美元購買目標的71%。

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支持特朗普連任的美國農業區,正等着拜登將如何處理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在明尼蘇達州種植玉米和大豆的吉姆·帕特南表示,特朗普與中國簽署的協議,以及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農業援助,支撐了農業經濟。他說:“我希望拜登政府能讓事情繼續下去。”

雖然美國農產品出口形勢目前看來一片大好,但也有專家警告稱,任何地緣政治事件,都有可能結束這一局面。“美國農業必須小心,不要把太多雞蛋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裏,”曾在2009-2017年擔任美國農業部長的湯姆·維爾薩克說。“我認爲,我們應該從過去幾年吸取教訓,那就是美國農業需要繼續實現多樣化,這樣,農產品就總有其他去處。”

就算沒有政治地緣事件的影響,美國農產品出口的這一局面也有可能無法永遠持續下去。有專家表示,如果中國玉米每年能提高2.5%的產量,到2029年就能滿足國內需求。報道稱中國正在將非糧食作物的土地重新配置種植玉米。2017年,中國化工收購了瑞士農業科技公司先正達,並計劃利用轉基因作物和其他技術幫助中國實現玉米90%的自給自足。

此外,中國也一直在發展其全球供應鏈。作爲其“一帶一路”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世界最大大豆生產國巴西和黑海地區大舉投資。通過收購來寶集團的農業部門和荷蘭穀物貿易商Nidera BV,中國也發展出了自己的大宗商品貿易集團。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