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牧之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前五個月中,中國的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城市紛紛遭遇了新一輪疫情的侵襲,其中北京與上海,這兩個分別代表華南和華北的兩個中心城市更是被迫採取非常規手段來遏制疫情的快速蔓延。
由於中國是這兩年多的時間中公認的對疫情遏制最有效的國家,因此這一輪以奧密克戎毒株爲主的疫情,也引起了不少西方媒體的關注。當然了,指望外媒能看到我們優秀的抗疫經驗基本是不可能的,咱們就看看這西方媒體能把我們的疫情防控寫成什麼樣。
以路透社爲例,上週他們對於上海疫情後解封而撰寫了一篇文章。除了對於封控描繪出了前所未有的壓迫感之外,路透社着重詳述了所謂“封控帶來了嚴重經濟影響”,其中更是引述了摩根大通的評論,他們表示這是國家經濟政策的“全面掉頭”。這種唱衰的論調出現在西方的網絡之中,可以說正是他們妖魔化我國防疫政策的典型手段了。
咱們再看看路透社給北京的這場防疫又寫了些什麼,這篇報道的出現僅比那篇上海的要晚了一天。這一篇的筆風相對於對上海的猛烈抨擊,就顯得柔和了許多。主要聚焦在因爲防控而無法聚餐的普通民衆身上,通篇報道了在某個親水綠地上露營野餐的北京居民家庭。而且報道中還出現了一個身着繪有美國國旗圖案的“北京市民”,他表示封控在家讓人情緒低落,出來露營才能讓人感到放鬆。可以說使用了一種更讓人容易感同身受的方式來詆譭我們的防疫策略。
但凡是這兩年在我們國內有過抗疫行動的城市生活過的朋友都會明白,所謂的封控從來不是真正全域的靜態管理,就算是嚴重如上海,也有部分區域保持者相對輕鬆的管控策略。而此時的北京也並非網上謠傳的全域靜默,大部分地區的生活秩序還是相對穩定的。
至於經濟,有得必有失,我們保持動態清零政策是最大限度考慮到我國現狀制定的,就算當初嚴重如上海,我們也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讓疫情的擴散速度慢了下來,這幾個月的經濟損失是必然存在的。但是疫情被控制後所避免掉的醫療資源被擠兌,重症患者救治等費用不是也被節約了下來麼,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正是我們動態清零策略的通俗解讀。
動態清零,我們從不認爲它是普適全球的,我們有權選擇動態清零,別國也有權選擇與病毒共存。但是共存了的國家開始不擇手段攻擊動態清零的國家,還用盡了這種罔顧事實的宣傳手段來造勢,是不是就不太講究了。尤其是還要在對所謂“中國民衆”的採訪中邀請這麼一位身着美國國旗的“北京市民”,路透社的詆譭恐怕也有點顯得過於不專業了。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