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逆境讓人成長?科學家說不一定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暮又

有句老話說“逆境會讓你更強大”,不過現實生活表明,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在遭遇虐待、槍支暴力或流行病等創傷性事件和危機後,爲什麼有些人能很快恢復,而有些人則難以應對?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在起作用呢?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兩者都起作用,但不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將不良的童年經歷與成年後的不良身心健康聯繫起來。研究發現,每一個童年時期的逆境都提高了未來風險的發生率。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回答爲什麼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傷害。

ratio3x2_700.jpg

加州兒科醫生兼研究員托馬斯·博伊斯博士和比他小兩歲的妹妹在動盪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二人非常親密。隨着他們長大,博伊斯的生活得到改善,而他的妹妹卻陷入了困境和精神疾病。於是,博伊斯進行了研究。在實驗測試中,博伊斯發現大約五分之一的孩子對壓力的生物反應很明顯,他在這些兒童大腦的“戰逃反應”和應激激素中發現了過度活躍的跡象。博伊斯得出結論:在壓力大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身體和精神出現問題的機率較大,但同時也有證據表明,這些高度敏感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茁壯成長。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研究創傷性壓力和遺傳學的阿南達·阿姆施塔特的研究表明,抗壓力大約一半受基因影響,一半受環境因素影響。但她強調,抗壓力可能與許多基因有關,不是隻和一種基因有關。

西奈山健康系統的學術事務主席丹尼斯·查尼博士說:“基因無法決定命運”。他表示,雖然心理療法和藥物可以幫助那些經歷了嚴重創傷和苦難的人,不過,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強大的朋友網絡和在學校的積極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不良影響。

出生在海地的史蒂夫·比翁多裏洛經歷了貧窮以及大地震,在他4歲時就被父母送到了孤兒院,幾年後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最終,這家人搬到了愛達荷州。比翁多裏洛的新生活給了他戰勝過去的希望。現在,他是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大二學生,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他人,他說道:“這是一段旅程,從一個膽怯的小孩到現在的我,我成爲了擁有遠大目標和美好未來的驕傲年輕人。”

(來源:亞太日報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