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美國抄襲了中國,卻沒抄對

亞太日報

text

泰國外交部9月上旬派出代表參加在美國舉辦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部長級會議。泰國外交部發布一條新聞稿總結此次會議,提到“泰國重申將與印太經濟框架成員國密切合作,推動框架具體化,爲人民帶來真正的利益”。新聞稿對會議內容只有寥寥概述,最終落腳地在於“泰國是今年亞太經合組織峯會的主辦方,印太框架將與亞太經合組織合作相輔相成,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與官方發文的冷靜調性一致的是泰國政界學界對這一框架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爲這一框架缺乏具體內容,難以迴應成員國尤其是東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關切,並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從而不看好其前景。

複製“一帶一路”

朱拉隆功大學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比迪接受 《亞太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印太經濟框架第一次部長級會議沒有具體成果。“作爲這個框架今年5月啓動以來的首次線下會議,美國此次希望營造輕鬆的氛圍,讓成員國互相認識交流,探討應該在此框架中談些什麼、做些什麼,但這一框架細則未明,各國都有複雜的考量,不可能在第一次會議中達成什麼”,他說。

比迪認爲,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抄襲。“一帶一路”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倡議典範,中國藉此實現了產能轉移,廣交朋友,爲成員國打造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倡議讓中國在經濟和外交層面都大放異彩。與此同時,美國國力衰退,近年來通過發起貿易戰、科技戰,都無法遏制中國的發展。爲了重樹信譽,美國急需創立一個經濟框架吸引部分國家,重塑地區經濟格局,對衝和降低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這是印太經濟框架的由來。

“從目的和手段上看,兩者都是通過建立‘經濟框架’達成擴大影響力的目的。‘一帶一路’主張國與國之間進行點對點的雙邊磋商,若目標國支持中國,爲中國企業進入本國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那麼中國會以助力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互聯互通等作爲回報。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秉持的原則是貿易合作、互相尊重、共享發展紅利、不干涉別國。‘一帶一路’是個以自願爲原則的、開放的經濟倡議。”

“反觀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美國向成員國提出打造互聯經濟、彈性經濟、清潔經濟和公平經濟四大支柱的要求,也會以雙邊談判爲主。但在聚焦貿易的互聯經濟上,美國力圖利用該框架在數字經濟、勞工和環境等領域制定規則與高標準,要求成員國與其對標。如此一來,發展中國家如泰國的經濟發展成本將大大增加。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卻沒有對目標國有如此要求。同時,美國對成員國發出貿易清單,禁止他們在某些產品,尤其是涉及高科技產業所需的礦產上與中國交易,這就是所謂的‘彈性經濟’。中國是東盟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美國的做法加大了東盟國家選邊站的壓力,同時讓東盟國家損失一些與中國合作的機會。如此一來,美國需要對成員國有所回報,也就是‘清潔經濟’,亦即爲成員國提供清潔能源、去碳化等方面的技術轉讓,助力其建設基礎設施。”

上述三點中,美國的做法是向成員國提出要求,對其提供回報,與“一帶一路”的方式基本一致。但根本區別是,“一帶一路”謀求的是共同利益,共贏與共享紅利,而印太框架卻增加了第四點—-公平經濟,其本質是,若成員國希望獲得美國的回報,又不願按照其要求的去做,那麼美國將以“反腐敗”爲由威脅或制裁成員國。

“美國今日的衰落有目共睹,在地區影響力發展模式上尚需複製中國的方案。然而,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爲了主導遊戲規則的制定,硬推高標準,不僅增加成員國的生產成本,還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相比之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作爲一個純粹經濟倡議,更具吸引力。”比迪說。

“印太”前景堪憂

泰國法政大學比迪國際學院教授、曾是總理辦公室公共事務廳主任的阿努頌教授接受《亞太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爲了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更加清晰具體,成就斐然,但美國近年來的一些舉措,包括在G7國家中推行“重建更好的世界”毫無進展,因此東盟國家對這一框架的舉措和前景進行觀望。

他說,每個國家都有經濟政治主權。印太框架中參雜的政治、安全因素比經貿投資多,這讓成員國難以達成共識,尤其是高科技供應鏈上,美國意圖控制全球晶片供應鏈體系,並推動成員國在高科技產品所需的礦產供應鏈上與中國脫鉤。這將讓全球供應鏈發生變化。從前

按照國際經濟規律、自由貿易原則發展的經濟活動中,跨國公司可以用低價獲得全球高質量的原料和零部件,使資源得到高效分配,滿足消費者需求。若印太框架造成全球供應鏈大脫鉤,各國在生產、貿易、尋找原料上被迫選邊站,最終成本或將轉嫁到消費者上。目前印太框架只有規則談判,政治掛帥,安全優先,卻沒有足夠的經濟效益,對東盟國家的吸引力有限。

他指出,美國企圖推動關鍵技術國際標準制定,以主導全球數字經濟規則的制定,但東盟國家的發展程度與美日等發達國家差距甚大,如印度、印尼等國對跨境數據轉移採取嚴格限制,而一些亞洲國家對過度限制勞動的管制都持謹慎態度。數字經濟、勞工、環境、清潔能源等領域的談判具有一定難度,“印太經濟框架”取得進展的可能性較小。同時美國很可能會在環境、勞工權益和人權領域作文章,製造非關稅貿易壁壘,作爲政治談判工具,掣肘發展中國家。

東盟聯手應對

儘管如此,東盟十個成員國中,印尼、新加坡、泰國、越南、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七國還是作爲創始成員國加入該框架。

泰國前副總理、亞洲和平和解理事會主席素拉傑告訴《亞太日報》記者,泰國素來有“平衡外交”的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不缺席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這是小國與中美兩個大國和平共處的生存之道。他說,“一帶一路”是個成功的合作倡議,爲東盟國家對地區經濟框架帶來較高的預期標杆。“但目前,東盟國家都想知道印太經濟框架到底能爲我們帶來何種切實利益。”

他說,如果泰國在一開始不加入該框架,而其他東盟國家都已紛紛加入,並在一些規則制定上與美國達成一致,那麼作爲後來者泰國就更加被動,在框架各項談判中沒有迴旋餘地。 他認爲,在這一框架下,東盟國家應加強自身競爭力,提高各方面的標準,切實發展生物、可循環和綠色經濟,同時在環境、數字經濟、貿易等領域建立共識與合力,聯手與美國談判,增加東盟的議價能力。

朱拉隆功大學比迪教授則認爲,當今國際形勢下,無論和哪些國家合作,都有低碳、去碳等高標準的環境要求。“既然始終要達到這些要求,東盟國家何不從現在開始聯手籌謀,在在這些領域進行長期規劃,作爲與美國談判的籌碼,”他說。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