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援助發展中國家貸款落入精英口袋 高層阻撓報告公開

亞太日報

text

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行)的多年資金援助,爲什麼沒有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2月18日,世界銀行在其官網上披露的一篇題爲《精英俘獲國家援助:來自離岸銀行賬戶的證據》(Elite Capture of Foreign Aid:Evidence form Offshore Bank Accounts)報告給出了部分答案。

報告內容顯示,該項研究由三位經濟學家完成,分別是來自BI挪威商學院的約爾根•朱埃爾•安徒生(Jørgen Juel Andersen),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約翰森(Niels Johannesen),以及在世行任職的鮑勃•賴克斯(Bob Rijkers)。

研究結果發現,1990年到2020年間,在22個對援助依賴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貸款中發現,世行向這些發展中國家發放的援助貸款中,可能有7.5%左右被當地的精英俘獲、流入離岸銀行賬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發現是通過世行的項目數據庫得出的。此前外媒報道,世行高層一直極力阻撓報告公開。

三位經濟學家以世行援助支出的季度信息和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數據爲基礎,前者涵蓋22個最依賴援助的國家,後者可以給出這些國家在瑞士、盧森堡、開曼羣島、新加坡等離岸避稅天堂的銀行賬戶資金信息。

樣本中四分之一的國家所接受的援助佔到GDP總量的1%,而這些國家離岸賬戶的存款額度相對於沒有接受援助國家增速超過3%。而且,這些最依賴援助國家的資本流出至離岸賬戶的時間也正好與援助流入的時間相吻合。

這些避稅天堂的離岸銀行賬戶通常都是這些窮國的精英富有階層持有,窮人可能根本沒有銀行賬戶。如果說是企業轉移了它們從援助項目中獲得的資金,那麼在那些非避稅天堂國家的賬戶資金應該會增加,但是並沒有。報告給出結論:援助被這些國家的政客、官僚及其裙帶關係所捕獲。

該報告的披露似乎也應證了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離職的理由。2月6日,世行行長大衛•馬爾帕斯(David Robert Malpass)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寫道,該行首席經濟學家潘尼•戈德伯格(Penny Goldberg)計劃於3月1日辭職,重返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精英俘獲國家援助:來自離銀行賬戶的證據》這份報告曾由潘尼所在的部門審覈,但是世行的高層阻止其發表,外界猜測她的離職可能與此有關。

與上一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相同,潘尼擔任這一職位也不到15個月就辭職。

槍口下的援助扶貧措施

多年來,世行對外援助措施常受到批評。一個重要實例,曾在世行任高級職位的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在其著書《威權政治:經濟學家、政策專家和那些被遺忘的窮人權利》中,以世行的扶貧舉措爲探討實例,批評諸多舉措在經濟和扶貧名義之下,實際上在傷害受助者的基本權利。

威廉•伊斯特利

“2010年2月28日清晨,當農夫們還在教堂做禮拜的時候,士兵來了。聽到外面槍聲大作,農夫們急忙奔向自己農舍,而此時發現農舍已經被大火吞沒。一些士兵拿着槍對着手無寸鐵的農夫,阻止他們拯救自己的家園......兩萬名農夫在槍口的威脅下由士兵押解着離開了那裏,他們被告知:‘別回來了,這片土地不再屬於你們了’”。

在伊斯特利的書中描述的這段故事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發生在烏干達穆本德地區。這些農夫世代居住耕種與此,但一家英國公司打算佔據此地植樹造林,出售木材。除了出動軍隊,資助且促成此次驅趕行動的,還有與窮困做鬥爭的世界銀行,作爲全球範圍內扶貧、治貧的官方組織,它可是不受當地法律約束的。

2011年9月21日,《紐約時報》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報道刊出的第二天,世行承諾展開調查。然而在悲劇過去三年後,除了受害者之外,幾乎所有人都遺忘了那次事件。

實際上,伊斯特利當初離任世行就與對外援助議題有關。2001年,還在任上的伊斯特利發文批評了經濟理論家和外國援助者,認爲他們沒有提出一個能實際促使經濟發展的可行理論,並指出“與常識相反,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的結果令人失望,從60年代開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有1萬億美元的資金注入,但結果都失敗了”。

世行對此事反映強烈,因爲伊斯特利的文章沒經審批就發表,違反了規定。按照銀行的規則,這樣的文章如果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因爲關注的人少,是被允許的。但是,在報紙或大衆刊物上就被明確禁止。因爲這件事,伊斯特利被世行開除。

世行減貧目標下 世界貧困人口仍在增加

早年間很多經濟學者相信亞洲是最沒有希望的一洲,認爲非洲比亞洲有希望,拉丁美洲更有希望,結果卻是亞洲經濟普遍發展得較好,將拉美和非洲甩在身後。

曾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些誤讀讓他聯想到世行,進而推動後者反思,因爲“世行的目標一直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多年來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

“扶貧、減貧”是世界各國關注的主題。去年麻省理工大學的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與哈佛大學的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因測試全球範圍內尤其是非洲、印度的減貧措施,寫下《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戈德堡於去年12月邀請班納吉和迪弗洛到世行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

由左至右依次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邁克爾•克雷默 圖自《Haaretz》官網

世行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貧困,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使七八億國民脫離了貧困線,這麼多人口脫離貧困線但並沒有使全世界貧困人口減少。

除了對外援助減貧被批評,世行內部運作模式也被質疑。2018年1月,時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宣佈辭職,辭職一週前,保羅在接受《華爾街日》採訪時表示,世行以“不公平、誤導性”方式改變營商環境排名,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智利。保羅說,智利近年排名下降並非真的因爲營商環境惡化,而源於計算方法變化,背後可能是世行內部人員出於“政治動機”而有意操縱。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