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申請救濟人數再超百萬,失業問題長期化

亞太日報

text

當地時間8月20日,美國勞工部發布數據顯示,美國上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再度突破100萬人大關,高於市場預期的92萬人,逆轉了該指標連續兩週下降的趨勢,凸顯美國就業市場復甦依然步履蹣跚。一些經濟學家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工人長期失業在家,他們未來重新找工作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這或許是更令人頭痛的問題。

就業復甦“時斷時續”

美國勞工部8月20日發佈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的一週內,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環比增加13.5萬,達110.6萬人,高於彭博社經濟學家調查預估中值的92萬人。這是該指標自此前一週降至97.1萬之後,再度突破100萬大關。

數據同時顯示,在截至8月8日的一週中,美國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環比減少63.6萬至1484.4萬,爲4月以來最低水平,但仍遠高於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時期在2009年達到的峯值。

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在連續兩週下降後再次攀升,表明勞動力市場漫長的復甦進程並不穩固。目前,美國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仍數以萬計,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特別是對餐飲業、旅遊業和娛樂休閒業的衝擊尤爲明顯,令這些領域的就業形勢非常反覆。

彭博社分析稱,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復甦“時斷時續”。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上升可能代表着復甦停滯,但還不能說是趨勢上的變化。如果這一指標連續數週上升,就會引發就業復甦逆轉的擔憂,這可能在11月大選前,改變選民對經濟的看法。

德意志銀行美國高級經濟學家佈雷特·萊恩表示,勞動力市場每週都在“蹦蹦跳跳”,但趨勢依然沒有改變,“這不會是簡單的直線復甦”。約翰·傑伊學院經濟學家米歇爾·霍爾德也說,美國勞動力市場復甦體現出了一種“斷斷續續”的反覆狀態。

由於美國至今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包括美聯儲多位官員在內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爲,這場“帶病復甦”正面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

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托馬斯·巴爾金8月19日在一次線上活動中表示,不確定性拖累美國經濟復甦前景,使家庭減少支出,企業減少投資,銀行減少放貸。爲了緩解這種不確定性,美國至少要做兩件事:有效控制疫情,併爲失業者和企業提供更多援助。

失業越久復工越難

從美國勞工部8月20日發佈的數據來看,儘管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已經遠低於3至5月水平,但仍高於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時期的峯值。更重要的是,如果看長期趨勢的話,可能還有更頭痛的問題。

另一項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美國失業15至26周的人數經季節性調整後增加了460萬,已達650萬人,創1948年以來該類別數據的最高紀錄,幾乎是大衰退時期峯值的兩倍。

越來越多的工人失業時長超過3個月,表明疫情可能會對許多人產生持久的經濟影響。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失業時間越長,就越難再找工作。經濟學家將這一現象歸因於技能退化,以及所謂的“僱主偏見”——僱主傾向於僱用在職人員或失業不久的人員。

“如果你長期失業,後果可能非常糟糕。”馬里蘭大學勞動經濟學家、前奧巴馬政府經濟顧問凱瑟琳·亞伯拉罕認爲,這些後果包括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較低,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較高,以及重返工作崗位時工資可能較低。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全美3至4月共流失2200萬個就業崗位,5至7月新增就業人口930萬人,遠不足以彌補整體上的就業損失。隨着招聘活動的放緩,很多美國人失業在家的時間將會變得更長。

《華爾街日報》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長期失業浪潮,7月美國失業15至26周的人數創紀錄

財政僵局引發裁員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仍未出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威脅着脆弱的經濟復甦勢頭。由於政府向企業提供的援助資金已經告罄,大量企業破產,尤其是中小企業快速消亡,令失業率居高不下。

雖然美國多州已經着手按照特朗普8月8日的行政令發放“縮水版”的額外失業補助,但這筆錢什麼時候到位,依舊充滿未知數。與此同時,特朗普的行政令並不包含針對企業的工資保障計劃(PPP),隨着國會談判陷入僵局,市場普遍預計,無法延長現有的企業援助計劃,已經構成8月就業市場下行的風險因素。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加里·伯特利斯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我預計,隨着向失業人員支付的補助減少,向企業提供的援助計劃中斷,將會進一步減慢復甦步伐。事實上,7月復甦勢頭已經放緩,這是美國感染率反彈造成的。我認爲8月就業市場改善步伐已經放緩,可能放緩了許多,因爲救助計劃已經到期。”

彭博社分析稱,隨着美國經濟緩慢走出衰退深淵,勞動力市場正在改善,但失業率仍然很高,復甦的道路將是不平坦的。隨着企業用完最後一筆聯邦貸款,許多經濟指標可能變得更加消極。高盛集團此前調查顯示,僅有16%的美國小企業能在工資保障計劃結束後繼續發放工資,其他企業的資金將在8月耗盡,令其員工命運懸而未決。

“我們需要意識到存在兩個經濟體:一個是我們在數據中看到的經濟體,另一個是如果沒有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我們可能看到的經濟體。”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托馬斯·巴爾金認爲,如果沒有工資保護計劃,許多小企業可能早在第一輪經濟停擺期間就已破產。

隨着工資保護計劃到期,國會又在新救助措施的問題上無所作爲,很多企業可能因爲資金枯竭被迫裁員。“財政刺激,對於把錢放進人們口袋中,非常有用,而且這些錢大部分都被花掉了。”巴爾金說,如果沒有進一步的企業支持和刺激計劃,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另一番景象。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