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緬甸西部若開邦的羅興亞難民危機(Rohingya refugee crisis)對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的政府帶來嚴峻的挑戰。這同時也為中國製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使其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鄰國重拾動力。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雖然中國之前一直對羅興亞問題保持中立,但自叛亂分子去年8月25日襲擊安全部隊邊境警崗後,中國採取了微妙的親緬甸政府路線。估計有68萬難民已從邊境逃到孟加拉。
北京在羅興亞問題上一向保持中立,主要因為它不直接影響中國利益或邊界安全。這種中立態度把羅興亞危機區別於中緬邊界持續存在的種族衝突,當中包括克欽邦(Kachin)北部和撣邦(Shan)東部的分裂情況,都是中國在緬甸的主要安全顧憂。
可以想像得到,中國現在將緬甸的羅興亞問題與其在新疆東北部的維吾爾穆斯林(Uyghur Muslim)武裝問題聯繫起來。因此,對緬甸政府處理羅興亞危機作出任何批評,都可能否定中國長期以來對緬甸的不干預政策,亦打開缺口讓人批評其壓制維吾爾少數民族的政策。
中國在面對廣泛國際譴責的情況下支持昂山素姬政府,與其過去擁護軍政府侵犯人權的情況十分類同。
諷刺的是,歷史在昂山素姬當選的半民主政府(quasi-democratic government)下重演,中國再次為緬甸解決權利問題提供「救援」。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確實對若開邦的不穩定局勢有一定的顧憂。中國在緬甸的首兩大投資項目都位於若開邦,即中緬油氣管道和皎漂經濟特區(Kyaukpyu Special Economic Zone)。兩者都分別在能源安全和進入印度洋方面具有特殊的戰略重要性。
羅興亞問題也引發了中國對緬甸激進伊斯蘭教傳入該國的憂慮,以及它與中國當地激進少數穆斯林的結合。
儘管許多觀察家對北京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角色存疑,中國聲稱有助於形成雙方就遣返羅興亞人達成的協議。然而,羅興亞危機展示出,中國有不同打算,而且比西方國家更懂得將不同哲學應用於危機。
中國為緬甸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對最終如何處理和解決羅興亞問題可能產生重大影響。中國通過羅興亞危機在緬甸增強影響力,微妙地改變了外國在緬甸的競爭格局,扭轉了近期西方一些先拔頭籌的趨勢。
這一逆轉的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巧妙地將人道主義危機轉化為外交機遇。
撰文:評論員Yun Sun
原文:
http://www.atimes.com/article/china-finds-opportunity-myanmar-crisis/
相片:AFP/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