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風起雲涌的中美關係中,最突出的方向就是貿易戰。這場貿易戰由美國發動,它打了那麼長時間,打成那麼高的強度可以說出乎了雙方最初的意料。兩國於去年底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有望在近期簽署。
這場貿易戰是中國發展路上嚴峻的遭遇戰,相信今天大多數中國人都會給這個國家的表現打出高分。一個比較普遍的感受是,中國經受住了美國強大的貿易戰衝擊,我們保持了健康的經濟基本面,中國發展繼續呈良好態勢,公衆心理和社會秩序井然。我們變成熟了,而成熟是強大最重要的維度之一。
對華發動貿易戰的是世界第一大強國,而且它使出了自己的幾乎全部力氣。美國之前壓垮了很多國家,或者嚴重削弱了對方的經濟,沖垮了對方的貨幣,或者迫使對方完全接受美方的條件,投子認輸。中國能夠“越打越強”,不是偶然的。我們認爲至少有以下三大原因可以總結。
第一,中國有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美國雖有經濟、科技的全面優勢,但中國已經形成很多單項的一流要素。比如我們是第一大工業生產國,製造業很完備,同時是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有與美國旗鼓相當的消費市場。中國的汽車、手機、主要農產品市場都已是世界最大的,而且這個國家潛力巨大。事實證明中國經濟有很強的化解危機能力,迴旋餘地比我們自己曾經認爲的更大。
第二,中國的體制優勢不是一個口號,它在關鍵時刻的確有動員社會、凝聚人心的非凡優勢。貿易戰初期,中國社會上出現了一定的思想混亂,網上出現了一些悲觀的“失敗論”。但是那樣的聲音逐漸邊緣化了,我們社會的政治優勢越來越有力地釋放了出來,對貿易戰的性質、中國各種對策的必要性,人們形成了堅定的共識。貿易戰沒有打散中國,我們在黨的領導下變得空前團結。
第三,中國初次遇到全面貿易戰的極端情況,但我們邊打邊學,邊衝突邊調整,表現出很強的應急反應和改革能力。中國始終冷靜、理性,既堅決抵制壓力,同時也主動把部分壓力轉化爲動力。面對來勢洶洶的貿易戰,我們沒放棄,也不是“豁出去拼了”,我們最響亮的口號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最突出的對策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樣的表現堪稱殊爲難得。
回首這兩年,中美關係深刻變化,隨之發生變化的是中國國民的集體心態。或許可以說,中國社會的“大國心態”是這兩年真正開始建立起來的。
有了這兩年的經歷,中國人首先變得“不怕事”了。之前的改革開放很順利,人們以爲憑着慣性中國的全面現代化就會自然到來。如今國人都知道了,中國崛起不會那麼順利,但即使美國的圍堵也沒那麼可怕。有什麼問題,認真處理應對就是了。
其次中國人真正瞭解了什麼叫“大國”。中國做大國是沒有選擇的,而做大國又需要承受一些繞不過去的頂級壓力。我們不再指望眼前的壓力能夠輕易“熬過去”,知道了承重就是今後中國的常態。我們既來之則安之,中國社會做好了今後或許會遇更大風雨的思想準備。
集體自信對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最珍貴的精神資源之一,而這樣的自信只能通過一件一件事碰撞出來,磨礪出來。如果因爲貿易戰中國的外貿垮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到10以上,經濟增長率變成負數,我們就決不會有今天的集體自信。但中國對歐洲、東盟、日本的貿易增長補了對美貿易的下跌,人民幣匯率一直在7左右擺動,經濟增長率處在合理區間,中國人的集體自信實爲對這兩年國家綜合表現的總結。
我們通過貿易戰更加確認了美國的強大,我們損失了,也成長了,與強手打交道就是這樣,或者垮,或者變得更強。實際上這兩年中國從美國新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就是所謂“衝突常常是學習對方的一種方式”的邏輯。
展望今後,中美貿易戰並未結束,接下來的談判會更艱難、膠着。但中國人的心態已然更加從容。我們無法預測未來都會發生什麼,但我們更有信心的是,它們無一例外都難不倒這個國家。
(來源:環球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