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後的國產劇,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嗎

亞太日報

text

近期,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一些電視劇、網絡劇在創作生產過程中過度強調商業屬性、經濟效益,出現人爲拉長集數、故事情節注水的現象,造成敘事節奏拖沓、拉低藝術水準、影響觀看審美等問題。的確,虎頭蛇尾、情節注水幾乎是國產劇的通病。

追逐商業利益,從驚豔開篇走向情節注水

良好的收視率和較長的劇集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爲了獲取更高的商業利益,不少影視創作者爲實現收視率與劇集長度的雙豐收“絞盡腦汁”。

許多創作者都迷信一句話,即“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換句話說,一部電視劇如果前三腳踢不開,後面很難翻身。因此,很多創作者都挖空心思、蓄積智慧、鉚足力量,爭取在劇作開篇討個頭彩。於是,很多劇作都有一個邏輯縝密、情節吸睛、對白精彩的開頭。如諜戰劇總是把伏筆和暗線預埋在劇作前端,用一場波譎雲詭的廝殺或者神祕的接頭暗語留下線索和疑雲,用強情節、大場面讓觀衆產生好奇心和帶入感。古裝劇時常把驚天祕密和國族仇恨鋪設到劇作開端,將各方勢力的陰謀和算計搭建成一個立體的角力場。都市情感劇往往開頭信息量巨大,把各種職場紛爭、情感糾葛和命運起伏一股腦兒的堆砌給觀衆。總之,好的開局能夠很快把觀衆帶入特定的戲劇情境,產生持續追看的慾望,並由此迅速聚攏人氣、形成話題熱度、獲得良好口碑,然後輔以動態宣發,爲收視率的持續走高奠定基礎。

在收穫一個好的開端之後,很多劇作就開啓注水之旅。衆所周知,在電視劇製作中,如果鏡頭無法轉化爲成片就難以實現盈利。因此,創作者會盡可能地把鏡頭剪輯進成片當中。而商業採購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按照集數進行交易,注水越多就意味着集數越長,越能夠獲取商業利益。而前番“驚豔的開篇”已經勾起觀衆的收視興趣,鎖定了收視基本盤,觀衆棄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時注水頗爲“保險”。於是,敘事節奏開始慢下來,對白當中經常出現“正確的廢話”,空鏡頭和關係鏡頭重複剪輯,男女主角的深情對視要持續良久,策馬奔騰的俠客根本停不下來……某種意義上,網絡平臺的倍速模式就是對電視劇注水的有力回擊。試想,如果劇情緊密紮實、臺詞金句不斷,觀衆當然不願錯過那些意味雋永、妙趣橫生的橋段。還有的創作者擅長“審時度勢”、分段注水,即針對原本高密度、強情節的劇情進行有計劃的、“低調”的稀釋。如在比較出彩的幾集裏,偷偷摻入幾分鐘不易察覺的“水分”。或者把上一集比較精彩的橋段以“片頭”“閃回”“插敘”的方式剪輯到下一集裏等。

還有一些劇作,既缺乏強有力的故事主線來推動劇情向前發展,又缺乏完整的起承轉合式的敘事手法以縫合故事鏈條。主線跑偏、文不對題成爲另外一種變相注水方式。有的職場劇基本沒有展現行業特徵和行業規矩。如在《談判官》《完美關係》裏,通篇也沒有幾次靠譜的談判或者令人信服的公關活動,有的只是男女主角扮酷耍靚、擠眉弄眼的情感遊戲。有的醫療劇不以醫療診治、救死扶傷爲敘事主線,而是把醫生、醫患之間的情感糾葛、家庭紛爭放在首位。有的諜戰劇在隱蔽戰線之外配備了太多的情感副線,把情報戰變成情敵之間的拉鋸戰,降解了諜戰劇的類型基礎和藝術品格。

提供解決思路,剎住創作歪風邪氣

近年來,許多國產劇高開低走、結局爛尾,甚至一些藝術質量和口碑皆屬上乘的作品也不能倖免。結局爛尾,是指劇中的人物命運沒有完整的交代和合理的歸宿;或者是在戲劇衝突沒有充分釋放的前提下草草收場;或者劇作的收尾與劇情的邏輯走向大相徑庭等等。如近年來少有的涉案劇佳作《破冰行動》,因其劇作末尾某些強行湊戲、刻意煽情的橋段而令觀衆不滿,以至於主創不得不公開道歉。

虎頭蛇尾、情節注水現象爲何如此普遍?筆者以爲,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抖機靈。如前所述,許多創作者都把“寶”押在了前幾集。有的“大編劇”只負責開頭或重頭戲的寫作;或者只負責故事框架的搭建和人物命運的確立;或者僅僅只是掛名,寫作交給“小編劇”或者編劇團隊來完成。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劇作整體風格不統一、每集之間的水平參差不齊,故事不連貫、人物立不住。二是耐力差。電視劇創作猶如田徑賽場上的馬拉松,需要有長途奔襲的心力、體力和意志力。目前國內許多編劇、導演缺乏足夠的文化積澱和藝術修養,耐力不足。有的編劇憑着一點創作天賦和靈光閃現,迅速寫下劇本大綱或某些值得期待的橋段,然後就江郎才盡了。三是平臺加碼。在完成市場交易之後,一些播出平臺會根據自身的播出需要對作品進行重新剪輯,主要操作就是儘可能地抻長作品的後半段。於是,經過內容注水、剪輯注水和節奏注水之後,本來就“水”的作品就更“水”了。此外,影視行業整體浮躁,創作動機貨幣化讓批量生產、機械複製成爲盛行的行業歪風。

針對國產電視劇虎頭蛇尾的問題,《通知》指出要增強問題意識,推動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從規模數量擴大向整體質量提升轉變,堅決反對注水、拉長集數等行爲。《通知》的發佈既是規範又是指導,爲電視劇、網絡劇創作提出了問題,也給出瞭解題思路,關鍵看創作者如何作答。

提升作品品質與職業操守,方能涌現更多精品力作

筆者以爲,對於行業來說,首先是要守望初心、迴歸創作。新時代的電視劇、網絡劇創作者,應該守望藝術初心,在作品質量和職業操守方面實現自我提升。用萃取濃縮而不是稀釋注水的方式來提取藝術菁華,用高質量而不是大容量來凸顯作品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和娛樂價值。讓創作迴歸傳遞思想、表達情感、提供愉悅的藝術本真,不能讓商業邏輯束縛甚至綁架創作思維。觀衆對好作品永遠有剛性需求,而虎頭蛇尾的創作套路總是讓觀衆“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要給注水行爲敲響一記警鐘,用行業契約和行業規則來遏制不良風氣。此外,許多編劇時常抱怨製片方隨意刪改劇本、增減戲份,從而破壞了劇本原有的故事基調和精神氣質。因此要提升編劇的話語權,尊重契約精神並加強行業自律。

其次是要全面解讀、精準施策。從《通知》的內涵來看,縮減集數不是爲了限制創作,而是爲了多出精品。如在央視播出的扶貧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以36集的體量講述了我國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湖南衛視率先播出的扶貧劇《綠水青山帶笑顏》以44集的體量,講述了許晗、杜笑語等都市優秀青年在“兩山理論”的感召下,積極返鄉創業,建設美麗鄉村的勵志故事。

不過,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不是一刀切的硬性規定,而是遵循藝術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準施策。比如一些涉案劇、都市情感劇,未必需要超長敘事來完成故事結構,壓縮集數擠出水分恰好能夠提高藝術質量。如果劇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劇作品牌和大量的固定觀衆,亦可採取單元劇、系列劇的形式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分批拍攝。又如一些名著改編、紅色經典,其原著的史詩質感需要由宏大敘事來完成。針對這些劇作類型並不是非要限制其劇集長度。像是重大革命題材劇如《解放》,重大歷史題材劇如《大秦帝國》等,其題材和內容所蘊涵的故事容量豐滿厚重,需要長篇幅、大體量來完成。

總之,除去必要的篇幅之外,要限制超長電視劇的立項和播出審覈,加強平臺監管,規避隨意變換集數、拉長作品的行爲,遏制虎頭蛇尾、情節注水的現象。唯有如此,才能烹飪出溫養心靈、啓迪智慧、快慰人生的文化大餐。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