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艾仁
經濟學家、馬里蘭大學名譽商業教授彼得·莫里奇近日在市場觀察網站發文稱,西方對俄製裁、新冠疫情引發的供應鏈僵局以及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正在改寫全球商業格局,美國要想和中國競爭,就必須在全球化方面發揮帶頭作用。
莫里奇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WHO)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因爲大國競爭將通過新興的以亞洲爲中心的政權進行。例如,在解決有關政府以貨幣貶值來獲得競爭優勢的投訴方面,IMF就無能爲力。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支持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爲美國商品開啓新市場”,同時試圖排擠中國區域經濟影響力,但在2017年,特朗普宣佈退出TPP,認爲這種多邊貿易協定嚴重損害美國工人的利益。他更傾向於美國與他國進行雙邊貿易談判,以爭取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TPP失敗後,美國總統拜登又發起了印太經濟框架(IPEF),意在重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實力。但IPEF缺乏具體的細節,美國也幾乎沒有提供額外的美國市場準入作爲獎勵。因此,在IPEF首輪面對面部長級會議之後,印度便決定暫時退出該框架四大支柱之一貿易領域的談判,理由是尚看不到加入該框架之後能獲得什麼好處。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則鼓吹“友岸外包”的概念,即在美國的“可信任友好國家”構建供應鏈,以緩解供應鏈體系的脆弱性,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降低美國和其他地區的通貨膨脹。但同樣,耶倫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激勵合作。
相比之下,中國加入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還申請加入由TPP發展成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合作關係協定(CPTPP)。中國一旦成功加入CPTPP,一個新的以亞洲爲中心的貿易組織將和WHO競爭,這對美國來講更加不利。
因此,莫里奇建議,要想同中國競爭並在全球宣揚“美式民主”,拜登政府可以通過CPTPP重新擁抱自由貿易,引領全球化。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