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模式之爭背後
便利蜂稱北京門店整體盈利,累計融資15億美元,將堅持直營模式加速擴張
5月25日,便利蜂確認已累計募集資金15億美元,北京門店實現整體盈利,這也給受疫情衝擊的便利店行業帶來信心。便利蜂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其募集到的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且堅持直營模式發展,不開放加盟,預計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
這也引發業內對於便利店發展模式的討論:是選擇模式更輕、成本費用更低、更利於擴張的加盟店?還是選擇重資本、重強體系化運營的直營店?如何平衡資金與擴張、管控與食品安全的關係?對於當下的便利店發展而言,究竟哪個模式更優?
** 便利店直營與加盟模式引爭議**
自2017年2月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如今便利蜂門店數量已超過1500家,擴張可謂迅速,其堅持直營的發展模式也持續引發外界關注。“公司堅持全部直營,沒有加盟店”,針對網絡上頻繁冒出的虛假加盟信息,便利蜂方面也反覆強調其始終採用直營模式發展。
對於採用直營模式,便利蜂方面認爲,加盟所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是中國的便利店做不大的原因之一。對便利店來說,如果不賣鮮食、不賣熱食,單店營收就做不高;如果賣了鮮食、熱食,加盟帶來的利益衝突又很容易滋生食品衛生問題,最終拖累品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便利店投入大、回本慢,是一條長線生意,爲了減輕資金壓力,國內主要的日系便利店和本土便利店採取的是加盟模式。日系便利店主要通過區域零售商加盟及個人加盟展開,供貨、選址、門店設備等均由公司總部統一管控;部分本土便利店的加盟方式除統一供貨之外,門店裝修、設備等需要加盟主本人投入。
“加盟應該是在解決人的問題,不是在解決錢的問題。”資深便利店專家林鑫認爲,以“解決錢的問題”爲前提的開放加盟,使得便利店連鎖品牌不是在與消費者做生意,而是在和加盟商做生意,所以消費者的體驗往往不是品牌方考慮的主要因素。加盟商在財務壓力下,可能出現私自採購行爲和食品安全問題,反過來影響便利店品牌形象,而這些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 直營模式進入擴張快車道**
和君諮詢合夥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在5月26日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直營還是加盟,是連鎖經營的戰略選擇。對於便利店這樣的小店業態而言,短期來看還是以直營方式錘鍊模式和體系更好。“在便利店行業有長遠謀劃、且有足夠實力的企業,在早期要沉澱模式和系統,同時直營模式下有較強的管控力,總部與門店之間出現問題會更容易解決。”同時,直營模式對門店食品安全的管理相對而言更容易執行。
便利店行業投資回報週期長,充足且穩定的資金支撐是連鎖便利店企業存活及發展的保障。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便利蜂3年門店數量超1500家,根據其2019年9月對外公佈的發展規劃,未來3年內開店目標至1萬家。
據瞭解,便利蜂門店大部分經營職能交給數字化的“中央大腦”,1500多家門店服務標準一致,訂貨由後臺系統根據商圈位置、銷售數據、天氣等因素綜合決定。便利蜂方面表示,其門店店員僅作爲執行者,績效並不與商品銷售與報損等實際經營情況掛鉤,商品過了保質期,會有系統提醒店員廢棄。
“從長期看,想要快速擴張規模,要採取加盟模式,背後的考慮主要是便利店通常要24小時營業,加盟模式有利於激勵門店經營者、降低成本費用、提高運營效率。”文志宏說。但當便利店高度智能化甚至進化到無人便利店時,就能大大降低對門店經營者的依賴,直營可能更爲高效。
文志宏進一步解釋,便利店智能化體現在數字化,將前端門店、後臺供應鏈等全產業信息數據打通,爲便利店經營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便利店行業的“去人工化”,便利蜂在自助結算、數字化決策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數字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