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機構投資者越趨重視Smart Beta投資法

Asia Times

text

隨著Smart Beta投資法在北美和歐洲趨向普及,越來越多的亞太區投資組合正引進有關策略,希望藉此體現主動管理的價值以及降低風險。亞洲時報 (

ATimes.com

)報導

據5月份公佈的富時羅素調查報告顯示,採納了Smart Beta投資法的亞太區機構投資者比率已由去年的38%上升至今年的48%,而同期全球的採納率則由36%升至46%。在亞太區,七成受訪者認為Smart Beta投資法是合適的策略。

富時羅素旗下北美研究團隊負責人Rolf Agather表示,過去三年採納Smart Beta策略比率的上升趨勢將於今年延續;這明顯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被廣泛認同的一套新工具。

Smart Beta投資法主要建基於傳統追踪股份的方法,但卻較多以波幅和派息比率去釐訂投資佔比,而非根據個股市值。這吸引到一些主權財富基金和保險公司的青徠。它們過去只靠表現指標、低成本和預設策略去令管理資產增長。

獨立顧問公司ETFGI指,截至今年2月底,全球Smart Beta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資產達5,600億美元,較一個月前上升260億美元。貝萊德集團去年5月發表報告指出,至2020年,全球Smart Beta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而到了2025年,更會上升至2.4萬億美元。

ETFGI又指,目前近九成的Smart Beta資產都在美國上市,而在亞太區(除日本外)上市的只有50億美元,需要較長時間才可追上。不過,兩者差距正在收窄,因為不少資產經理正引入Smart Beta產品以迎合亞太區市場需求。

諮詢事務所Greenwich Associates今年2月發表報告指,半數亞洲投資者有計劃增加對Smart Beta產品的配置。 Greenwich Associates董事總經理Andrew McCollum表示,亞洲機構的資產管理哲學正在轉變,當中不少已把Smart Beta產品加入投資組合中,為有關產品帶來更大需求。

該報告指出,Smart Beta策略是否受歡迎與當時市場環境有關。在2016年,摩根士丹利綜合亞太指數連續兩年表現呆滯,三個最受歡迎的投資法分別為「創造收入」、「綜合因素」以及「低波幅」策略。其中低波幅策略在2015年最受歡迎。

不過,Smart Beta投資法並非全沒風險,因為有關資金較多被投放於自動交易工具,而非由人手親自監管。而市場亦對這投資法目前仍欠缺共識。

雖然Smart Beta策略的優勢會否持續仍有待討論,但其低收費無疑會刺激投資者興趣。 iShares安碩MSCI國際動量因素ETF的收費水平只有0.3%,較美國投資協會旗下互惠基金平均收取的0.82%費用為低。

撰文:亞洲時報特約記者Nick Westra

原文:

‘Smart’ investing finally making the grade in Asia

更多:http://www.atimes.com/tag/atimeschinese/

相片:iStock / 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