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一日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爲發佈公告,1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 “央行研究”專欄再度聚焦這一話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課題組表示,過度“去現金化”會引發新的金融排斥,偏離普惠金融的初衷。
這篇題爲《現階段保留現金使用的必要性研究——基於普惠金融和消費者保護視角》的論文,是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 “央行研究”專欄開通以來發布的第四篇文章,前三篇文章分別是央行行長易綱的論文《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央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論文《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和央行副行長陳雨露的論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
談及保留現金使用的必要性,上述論文指出,從國內實踐看,保留現金使用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是現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條件下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起着“補短板”作用。近年來,人民幣M0保持緩慢平穩上升趨勢。2017-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淨投放現金2342億元、2563億元、3981億元。2019年末,人民幣M0爲77189億元,同比增長5.4%,反映出現金在我國仍有較強實際需求。
論文同時指出,從全球範圍看,儘管一些國家出於發展金融科技、反洗錢、反逃稅等原因,不鼓勵大規模現金交易,但並沒有完全否定現金使用。經過實踐上的一些波折和反覆,目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爲保留現金利大於弊。2009-2019年,美國、日本、歐元區等主要經濟體流通中的現金(M0)平均增速普遍超過其GDP增速。
在此基礎上,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課題組給出了五點政策建議。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做到金融爲民和金融惠民。
論文提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響應人民羣衆的需要,依法保障現金使用,滿足全體人民特別是特殊羣體的生產生活需求,確保支付服務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二是尊重消費者多元化的選擇,營造良好消費環境。鼓勵包括現金在內的多元化支付工具共同發展,發揮互補作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支付需求,爲落實“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全面促進消費”營造便利環境。同時,要大力規範支付機構的營銷宣傳行爲,防止過度誇大“無現金社會”而誤導商戶和消費者,避免將現金使用與非現金支付對立起來,避免給特殊羣體帶來“拒絕移動支付就寸步難行”的認識誤區和被排斥感。
三是提升現金服務水平,優化現金使用體驗。鼓勵商業銀行對現金服務保持必要的人、財、物投入,對重點行業、重點地區有針對性地提供現金服務。提升城鄉地區自助取款機(ATM)和存取款一體機(CRM)的密度、功能和易用性。合理投放小面額券別,便於商戶找零。提高人民幣清潔度,滿足疫情常態化防控需要。
四是加強人民幣使用和相關法制知識普及教育。讓社會公衆充分認識到拒收人民幣是違法行爲,積極引導商戶尊重消費者支付方式的選擇權,對相關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與有關主管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在全社會營造自覺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濃厚氛圍。加強反假貨幣、人民幣流通券別、殘損幣兌換等相關知識普及。
五是加大人民幣管理、反洗錢、消費者保護等領域執法力度。
論文建議對拒收現金行爲明確處罰裁量標準,對情節嚴重的案例可以考慮依法從重處罰,形成有效震懾。加強對大額可疑現金交易的監測,打擊利用現金開展的非法交易活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重點領域的監督檢查,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長遠和根本利益。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