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記者 Alice
編譯 阿拉丁
據全球著名市場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的最新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後,亞洲人可能會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而且這種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
來自包括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在內的1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6千多名民衆參與了此次調查。這項調查是在3月6日至17日期間進行的。
在各國受訪者中,只有日本民衆表示,他們不會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調查顯示,中國大陸、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消費者表示今後可能優先選擇在家就餐。
在中國大陸,有8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家中吃飯的頻率比疫情爆發前要高。香港的此項比例爲77%,韓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分別都是62%。
研究還發現人們對外賣和送食品到家的需求更加旺盛,尤其是在香港、韓國和泰國。 這些地區是“移動”生活方式的典型,他們更看重食品的便捷性。
尼爾森東南亞地區董事總經理Vaughan Ryan說:“由於疫情的升級,亞洲各國不得不延長行動管制令,人們被迫宅在家的時間也隨之變長,因此人們會反思下他們平時的消費習慣。”
過去的五年見證了亞洲的食品行業地不斷創新和變革。 隨着亞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消費方式也逐漸轉變。食品送到家和移動消費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飲食消費和體驗。但隨着疫情的蔓延,人們就餐的地點和方式再一次發生了轉變,迫使更多人選擇在家吃飯。
Ryan說:“自1月下旬以來,很多亞洲市場的快消品周銷售額比平日都增加20-25%。”他認爲,消費者已從“在線購買”的生活方式”轉變爲“安全的居家消費”的模式了。
香港“日日煮”的創始人朱嘉盈利表示,在零售網站,如天貓的消費者減少了購買零食和堅果等非必需食品,增加了購買如大米、麪條、食用油和香料等必需食品。
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也影響着餐館的生意,老闆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經營策略和方式。
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英國)的分析師Deepika Chandrasekar表示,在新加坡,政府要求居民減少非必要的出行、禁止人羣聚集和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導致餐廳生意受到影響。儘管在線訂單量增加了,但大多數餐廳的收入還是來自堂食顧客。
從近期來看,各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爲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改變。但有人會問“何時才能變回來?”Ryan的答案是“永遠不會變回來了。”
尼爾森的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中國大陸,將近70%的受訪者每週購買日用品或生鮮超過兩次。居家隔離的日子讓他們更加依賴網購。89%的消費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他們還會在網上購買日用品或生鮮。此外,有80%的受訪者稱,疫情結束後,他們仍要注意飲食健康。
截止4月10日上午7點,全球已有超過210個國家和地區現疫情,160萬人感染,95,500死亡。目前,美國和歐洲是疫情大流行的中心。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