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創傷,2008年金融危機後政策制定者們反覆強調的“財政整頓”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孜孜不倦捍衛自身獨立性的央行,亦將重心轉到了如何與財政政策的協調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全球公共債務很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達到全球GDP的近100%,但與10年前開出的藥方不同,IMF此次認爲大多數能自由借款的發達經濟體,將無需計劃在疫情過後實施緊縮政策以恢復公共財政健康。
針對全球債務的可持續性和政策應對、中國經濟前景等話題,IMF財政事務部門主任加斯帕爾(Vitor Gaspar)日前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他曾在葡萄牙中央銀行擔任多個高級政策職務,也曾任葡萄牙財政部長、歐洲中央銀行研究總幹事。加斯帕爾認爲,各國政府危機應對措施的總規模在全球範圍內達12萬億美元的驚人水平,這些措施挽救了生命和生計,但其成本高昂,且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也引發稅收收入驟降,這是更大的成本。加斯帕爾預計,未來全球公共債務佔GDP的比率將進一步攀升,直到2025年纔會小幅降至100%附近。之所以仍無需過度擔憂那些有融資渠道的國家暴增的債務,是因爲超低的利率降低了償債成本,後續的經濟復甦也會提升分母從而使得債務率下降。
就中國而言,IMF認爲,2020年中國財政赤字與GDP之比將擴大5.6個百分點,達到11.9%,增幅小於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期間實施大規模刺激措施時的水平。加斯帕爾表示,中國經濟的好消息也利好全球,但未來中國仍應推進經濟再平衡,即從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過渡,他也呼籲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多角色,包括債務應對、氣候變化、貿易、稅收等,並稱全球應擁抱多邊主義。
經濟復甦和低利率緩解債務壓力
自疫情暴發以來,各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來減輕疫情影響。加斯帕爾認爲,應該先肯定的是,大規模財政支持措施有效地保護了民衆、維持了就業。
面對即將超過100%GDP的全球債務比例,IMF認爲當務之急仍非重塑財政紀律。就多數發達國家而言,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大幅降低了政府融資成本,經濟增速反彈後也有助於債務率下降,IMF預計2025年後債務率將趨穩下行。
其中,美國的債務壓力看似恐怖。截至9月底的2020財年,聯邦預算赤字爲3.1萬億美元,是去年赤字9840億美元的3倍,也比疫情之前2月政府的估計高出了2萬億美元。該年度赤字水平刷新了2009年創下的1.4萬億美元的歷史紀錄。 加斯帕爾提及,美國的廣義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將從2019年的108.7%大漲至2020年的131%,但到2025年增速將逐步放緩,“原因也類似,低利率政策對美國的貢獻比其他國家的更大,控制長期名義債券收益率在較低位,對美聯儲和美國而言尤爲重要。”
這一次,不僅僅是央行,財政部門也“不惜一切代價”,二者的協調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基調。加斯帕爾稱,此次美聯儲的操作極具前瞻性,不同於2008年單槍匹馬地救市,“這次美聯儲在3月果斷採取行動,但在入市購買資產前,美聯儲先要求必須獲得財政部的支持(美聯儲不爲其購買的資產承擔損失),這種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也穩定了金融市場。”
無獨有偶,此次歐元區的財政政策相比上一輪危機也可謂是質的飛躍。“目前,歐洲財政整頓暫停,很明顯政策已經發生變化,在當前情況下我們急需保證政策的靈活性。”加斯帕爾對記者表示。歐盟財長於4月9日就5400億歐元抗疫救助計劃達成一致,7月21日就規模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達成協議,決定聯合發債,以資助成員國疫後重建。其中,3900億爲贈款,以失業率、實際GDP損失率等指標爲標準進行分配,剩餘3600億歐元以低息貸款形式提供。
中國應繼續推進經濟再平衡
轉視中國,由於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中復甦,甚至市場上一度出現了對政策收緊的預期。
儘管投資和出口復甦強勁,但外界普遍認爲收緊寬鬆政策立場或許還爲時過早。IMF也認爲,在中國出口強勢復甦的背景下,消費的復甦仍然滯後,而這也是主要亞洲國家面臨的挑戰。
“中國是今年唯一被IMF預期將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儘管增長反彈,但根據我們的預測,疫情衝擊仍將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個永久性的增長缺口,增速難以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加斯帕爾稱,因此IMF也強調了中國應該推進經濟再平衡,建議中國繼續由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過渡,擴大安全網以支持家庭,並改善貧富差距現象。
他稱,相比部分西方國家,中國的財政支持一直具有連貫性,但預計中國和美國都不太可能在未來10年中穩定其公共債務負擔,因爲兩國公共支出計劃的規模很大,而增稅計劃卻很少。
值得一提的是,加斯帕爾也呼籲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多角色。“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因此要持續參與全球事務,比如氣候變化、公共債務、貿易、稅收等問題,我們需要擁抱多邊主義,國際合作是未來的基礎,中國的角色非常重要,”他稱,IMF也處於全球安全網的中心,並將盡己所能,尋找更多多邊解決方法來應對金融問題,並推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議程等。
兼顧政策靈活性和中長期框架
到目前爲止,各國政府在疫情危機中的直接關注點是應對突發衛生事件,但IMF也呼籲,各國現在需要做好準備安全有效地重啓經濟,制定政策來創造就業、拉動經濟,推動向更有韌性、更加包容和更爲綠色的經濟轉型。
加斯帕爾在強調政策靈活性的同時,也強調了這種靈活性應基於一箇中長期的財政框架,即允許財政政策可以以更長期的視角來推進,逐步解決債務等問題,助力經濟向更有韌性、智能、綠色的模式發展,“我們不能只是’希望世界好運’,而更要用實際行動來實現這一願景,讓危機成爲一個轉機。”
例如,本次危機前,公共投資與GDP之比已經在下降了,基礎設施投入增長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未來,IMF認爲各國的優先工作包括:建立資源充裕、預備完善的醫療體系,擴展數字基礎設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這場危機使全球共同採取應對措施變得更加必要,以避免進一步落後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IMF提及,基於跨國數據和40萬家企業樣本的實證估計表明,在高度不確定的時期,公共投資可以對GDP增長和就業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當前危機的一個顯著特徵。對於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財政乘數將在兩年後達到超過2的峯值。在這些經濟體中,公共投資增加GDP的1%將直接創造700萬個就業機會。如果考慮對宏觀經濟的間接影響,其將總共創造2000萬至3300萬個就業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