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吃魚易患皮膚癌,專家卻這麼說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 | 丹瑋

布朗大學團隊的一項新分析顯示,患皮膚癌與吃魚有關,主要原因可能是魚類體內的汞等生物污染物。這項研究被髮表在《癌症原因與控制》雜誌上,主要研究的課題是,食用包括金槍魚和非油炸魚在內的更多魚類的成年人,是否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發現,與平均每日魚攝入量爲3.2克(11盎司)的人羣相比,平均每日魚攝入爲42.8克(1.5盎司)的人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高出約22%,僅在皮膚外層發育異常細胞的風險就高出28%,這種細胞被稱爲0期癌症或原位黑色素瘤。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黑色素瘤已成爲美國第五大常見癌症,白人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爲1/38,非洲裔美國人爲1/1000,西班牙裔美國人爲1/167。

爲了研究魚類攝入與患黑色素瘤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1995年至1996年間從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NIH-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中登記的491367名成年人的數據。參與者平均年齡爲62歲,他們記錄了前一年吃炸魚、非炸魚和金槍魚的頻率和大小。在綜合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以及參與者的體重指數、身體活動水平、吸菸史、癌症家族史、每日攝入酒精、咖啡因和卡路里、以及每個參與者局部區域的平均紫外線輻射水平之後,研究者發現5034名參與者(1%)發展爲惡性黑色素瘤患者,3284名(0.7%)發展爲0期黑色素瘤患者。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非油炸魚和金槍魚的高攝入量與惡性黑素瘤和0期黑素瘤的風險增加相關,但食用油炸魚與惡性黑素瘤或0期黑素瘤風險之間並無顯著關聯。

但研究人員同時承認,目前的分析是有侷限的,比如沒有考慮形成黑色素瘤的一些風險因素,如痣數、頭髮顏色或嚴重曬傷史等。此外,由於平均每日魚攝入量是在研究開始時計算的,因此可能無法代表參與者一生的飲食。但該研究確實表明了高汞水平與皮膚癌有關。由於美國的汞消費主要來自魚類,因此,如果汞與皮膚癌有關,那麼魚的攝入量也可能與此有關。但魚類中的汞元素的來源是生物污染物,如多氯聯苯、二噁英、砷和汞,而不是魚類本身。

研究人員進一步表示,研究缺乏調查參與者體內這些污染物濃度,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實這種關係,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調查魚類體內的成分,尤其是污染物成分,以此來觀察魚類攝入量與黑色素瘤風險之間的關聯,並瞭解這種關聯的潛在生物學機制。目前,人們並不需要減少魚類的攝入量。

(來源:亞太日報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