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中國經濟下一步,將釋放哪些關鍵信號

亞太日報

text

全國兩會時間開啓。

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20日下午在京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介紹,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將於5月21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5月27日下午閉幕,會期比原計劃縮短了4天半。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在北京開幕。

2020年全國兩會置身於於多重歷史節點,將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路徑產生方向性影響。在經歷了一季度的艱難開局之後,中央首次提出了“六保”,成爲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經濟工作思路。在應對短期風險衝擊、實現“六穩”“六保”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深化,也是今年兩會的應有之義。

中央政治局5月15日召開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會議指出,今年下一階段,要毫不放鬆常態化疫情防控,着力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要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着力穩企業保就業。要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郭衛民在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指標出現了明顯下滑,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在前所未有的衝擊面前,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對衝性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大了逆週期調節力度,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郭衛民強調,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保持穩定,這充分表明我國經濟在面對複雜嚴峻局面時展現出超大規模經濟的整體優勢,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巨大的潛力和迴旋餘地。

微信圖片_20200521112325.jpg

5月20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來源:新華社

經濟正在迴歸常態

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延續了3月以來恢復改善的勢頭,主要經濟指標有所改善,經濟運行正逐步向常態化復甦。

從生產端來看,4月份工業增速由負轉正,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3月份爲下降1.1%。從需求端來看,消費、投資增速降幅持續收窄。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個百分點;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3月份收窄5.8個百分點。

工信部部長苗圩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二季度工業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回升態勢。從長遠來看,我們有顯著的制度優勢、完整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箱。疫情對我國工業經濟的影響只是階段性的,總體是可控的,不會改變我們長期向好的發展基本趨勢。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着復工復產的推進,企業的生產和盈利均進入恢復期,但消費端的恢復弱於供給端。未來刺激消費活力、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環是關鍵。如果不能推動消費與供給的同步復甦,企業的庫存壓力將會顯現,降低企業盈利改善的持續性。考慮到海外疫情仍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海外需求萎縮對於中國出口訂單的滯後影響仍不同忽視。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經濟指標的改善有一定補償性恢復的性質,累計增速整體還處於下降區間,整體經濟還沒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

劉愛華強調,從國內來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成果,但是從經濟層面來看,這種復甦勢頭還沒有回到全面的正常水平,就業壓力還比較大,企業生產經營的困難還比較多,面臨的風險挑戰仍然比較多。所以還要保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一方面要抓緊落實落細前面已經出臺的宏觀對衝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和企業的訴求,及時調整應對政策,推動經濟全面迴歸常態。

“六保”穩住經濟基本盤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5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明確要求把“六保”作爲“六穩”工作的着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李克強說,聽起來,“保”好像是一個相對消極的說法,但其實不然。“六保”針對的都是當前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難挑戰的積極舉措。面對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要及時跟蹤分析形勢變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着力於“六穩”和“六保”。

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擺在了“六保”任務的突出位置上。這體現了中央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的堅定決心。李克強也多次提到,“只要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

清華大學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表示,確保就業穩定應是今年兩會民生議題的核心。中國抗疫之戰取得重大進展,國家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加快經濟復甦步伐,儘快復工復產,提供穩定就業崗位,兜住民生安全底線。

保市場主體,意味着要保持幫扶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政策的精準有效性。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今年提交了一份關於進一步助企紓困的提案,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只有“保市場主體”託底了,其他的“五保”才能直接或間接受益。他建議取消住房公積金,可改爲企業和個人向住房保障銀行自願繳存、個人所得稅按規定標準抵扣的模式。取消以增值稅爲計稅依據的城建稅與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輕企業負擔。

張連起表示,疫情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再疊加物價上漲因素,對低收入羣體特別是困難羣體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緊要。要完善社會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時發放臨時價格補貼,給困難羣衆提供公益性崗位或以工代賑,兜牢民生底線。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也纔有消費,經濟復甦纔有“底盤”。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當前經濟社會中的一些挑戰仍然較爲突出,其中既有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也有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同時,海外疫情擴散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嚴峻複雜、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撰文分析,放之於歷史座標系中,今年兩會既處在中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棒點,也將面向全球疫情後劇變的新格局。內外歷史節點的交疊之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深化,料將是今年兩會的核心主題之一。

中長期來看,要激發經濟增長動能必須通過改革,應當把危中之機重點轉到實質性深化結構性改革。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佈。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路線圖出爐。《意見》全文逾萬字,囊括九大部分,涉及從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到要素市場改革以及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等諸多領域,爲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行動綱領。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意見》吹響了全面市場化改革的號角,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系統的設計和部署,更是表明了新一輪改革的堅定決心。

在國有企業、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推出一批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舉措,旨在以關鍵環節制度創新突破帶動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推進。《意見》指出,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程實表示,以此爲起點,新一輪改革後浪預計將在三個方面率先奔涌。其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對下階段中國改革全局發揮基礎性支持。其二,在維持金融開放“高速度”的同時,激活金融改革“加速度”。其三,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釋放其短期穩定需求、長期推動轉型的雙重紅利。相關的方向性信號有望在兩會期間有所展現,並將揭示未來中國經濟金融成長性機遇的長期脈絡。

隨着2020年新版《土地管理法》、《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推出,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已經提速。程實認爲,對於中國改革全局而言,充分發揮土地改革的全“面”輻射作用,構築多項關鍵性改革的正向循環,正是當務之急。其中,土地改革與戶籍改革相互配合,有助於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新型城鎮化不僅在需求端培育更多層次的內需市場,在供給端亦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成長,爲中國製造業全體系升級提供堅實基礎。

今年4月9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佈,首次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爲五大要素,標誌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

程實表示,從長期來看,兩會或將從“軟”、“硬”兩個方面發力,加速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在硬實力方面,新基建料將得到積極財政、資本市場工具創新的雙重加持,加快支撐起產業互聯網的運行框架。在軟實力方面,數據、技術兩大要素市場的培育,以及央行數字貨幣DCEP與現實經濟循環的融合,預計將成爲下階段的建設重點。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