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投資小調查:銀行理財、股票和基金各有所愛

亞太日報

text

時間已進入二季度,老百姓在投資方面有哪些想法?偏愛哪種投資方式?從記者採訪的幾位年輕人的情況來看,銀行理財產品、股票、基金是最爲普遍的選擇,大家對此是各有所愛,會選擇其中的一樣或幾樣進行投資。

另外,上市公司對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是興趣濃厚:4月3日一天就有6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

銀行理財產品受青睞

4月3日,在北京工作的“80後”王奇(化名),經過多次刷新後,通過某股份制銀行的手機APP,追加購買了10萬元的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期限一個月,100%主投固收類資產。

此前,王奇已經在該行購買了20萬元的同款理財產品,從收益情況看,每個月在540元到560元之間。“比存銀行活期強。想要用錢的時候,贖回也比較方便。”王奇表示。

從《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情況來看,多位受訪者表示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購買額度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至於期限,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活期,可以隨時申贖,但收益相對低一些;另一部分是定期,期限從7天到1年不等,到期後自動還本付息,收益比活期的要高。

至於購買的原因,從大家給出的答案看,一方面是操作方便,認證之後在手機上就能完成;另一方面是認爲風險相對要小。

銀行理財產品成爲2019年金融消費者青睞的產品之一。根據普益標準發佈的《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19年度)》,2019年零售理財存續數量與規模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存續零售產品數量超過6萬款,存續規模在2019年末已達到20萬億元;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方面,2019年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10.95萬億元,規模佔比達到40%以上,淨值化轉型發展程度有顯著提升。

風險相對較小並不代表沒有任何風險。一位城商行工作人員表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要的是先了解清楚相關產品的風險等級,再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另外,風險測評一定要實事求是地獨立完成,以免買到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

老百姓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上市公司對此亦是樂此不疲。4月3日,包括正虹科技、特力A等在內的6家公司發佈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而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4月3日,今年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發佈了171份與銀行理財產品有關的公告,內容涉及購買、到期贖回、進展以及暫停購買等。

對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上市公司均表示,會將風險防範放在首位,對理財產品的投資嚴格把關,謹慎決策。

“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初衷,是爲了讓閒餘資金獲得相對於銀行短期利率更高的收益。”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是其中也有兩個風險需要關注,一是理財產品投資方向如果主要爲股票類,就有可能出現無法保本的超預期虧損,實際利率收益低於預計利率收益;二是公司如遇緊急大額資金使用,再贖回需相應的手續和時間。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方式,但是仍需要對產品做出風險預判。”陳靂說。

對股票和基金期待高

除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多位受訪者還同時選擇了炒股或購買基金,並對此表現出較大的期待。

來自南京的“80後”金先生,已經有十多年的股市投資經歷,崇尚的是長期投資。“有些準備放一輩子了。”金先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投資者短線交易行爲減弱,從深交所組織開展的2019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中可見一斑:受訪者一週內交易若干次的投資者佔比35.0%,較上年減少11.4個百分點。

另外,根據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日前發佈的《2019年度全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在受調查者中,平均持股時間大於1個月的機構投資者佔比爲94.0%,自然人投資者佔比爲85.7%;一般機構投資者買賣股票的操作風格以長線爲主,自然人投資者以中長線爲主。

“不同的投資者有着不同的投資思路。”聯儲證券首席投資顧問鄭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比如,以社保、險資、大公募爲主的機構投資者由於資金體量較大,在投資佈局上格外慎重,更注重長期性投資;有着“聰明資金”美稱的外資更注重行業配置與穩定性,更多的是把握一個完整的階段性行情;小公募、私募投資者往往更注重行業的龍頭配置,把握的是具體到行業及個股上的完整週期。

那麼,投資者接下去該如何把握住股市的投資機會?鄭虹表示,2020年在疫情前,A股已經開啓了以產業升級轉型爲主線的主題性行情,但受疫情影響,投資着眼點在二季度將有微調,一方面,科技股前期漲幅過大,需要修復;另一方面以穩投資爲主線的經濟修復讓市場更多關注到更多惠民生的傳統基建與新基建上來。與此同時,場內資金也在同步完成熱點的重新佈局。

她同時表示,受海外疫情持續影響,外圍市場波動性較大,會對A股短期造成波動,因此,二季度市場更多的是處於區間震盪,以地產和基建爲主線的主題性投資機會開啓。

購買基金,也是大家的一個選擇。在北京工作的“80後”陳女士,就把一部分閒置資金購買了貨幣基金。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覺得收益要比存銀行定期強。另外,就是圖個流動性好。

《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報告》顯示,基於貨幣基金表現相對穩健,並且申購贖回較爲靈活的產品屬性,小康家庭對貨幣基金的投資意願有所上升。

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者對貨幣基金投資意願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其他風險資產波動明顯上升的背景下,投資者追求安全性、流動性,大部分可能以現金爲王。而貨幣基金表現相對穩健,且風險較小,同時申購贖回較靈活,類似現金但收益高於現金,所以投資意願有所上升。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