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艾仁
近幾個月,東歐小國立陶宛憑藉“反華先鋒”的形象刷足了存在感,但一看“賬單”立馬怕了,不斷向“大家長”歐盟“賣慘”,尋求幫助。歐盟雖然嘴上說得好聽,明確表達了對立陶宛的聲援,但一到實際行動,歐盟各國又一個比一個“謙讓”,像極了“塑料姐妹花”。
據BBC報道,當地時間14日,歐盟27國外長在法國佈雷斯特花了兩天時間來討論當前局勢。會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即使沒有具體的支援措施,歐盟成員國仍一如既往地支持立陶宛。
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則承諾,法國將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推動“反脅迫手段”的通過,以應對中國對立陶宛的所謂“經濟脅迫”。該法案於去年12月提出,旨在打擊非歐盟國家對歐盟成員國施壓。
勒德里昂的威脅看似兇狠有力,但BBC的報道指出,“反脅迫手段”要成爲法律,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中國現在還沒怎麼發力,立陶宛政府就快承受不住了,他們真的等得起嗎?
此外,歐盟還在考慮另一條路: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但這不但需要耗時數年才能展開,還很可能永遠無法得到完全解決。這條路並不能對經濟產生立竿見影的救濟效果,無法解決立陶宛的燃眉之急。
立陶宛這下真急了。眼看公開求助只換來歐盟的“口嗨”,這個波羅的海小國開始加大力度試圖挑起歐盟和中國的對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會後告訴《華盛頓郵報》,中國將“經濟脅迫”作爲一種武器,是對民主國家遵守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直接挑戰。如果立陶宛最終被壓垮了,那麼下一次,中國還會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其他對手,到時候歐盟乃至整個西方都追悔莫及。
蘭茨貝爾吉斯重申,立陶宛是個小國,承壓能力十分有限,其政府對中國的立場有賴於歐盟的有力支持。
自從因臺灣問題和中國發生摩擦以來,除了政府內部的分歧加劇,立陶宛面臨的國內壓力越來越大。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只有13%的立陶宛民衆支持政府的對華態度,58%的立陶宛民衆表示反對。
然而,不管立陶宛怎麼“哭鬧”,其他歐洲國家似乎都不想和中國“宣戰”。德國上屆議會的社民黨外交政策發言人尼爾斯·施密德表示,立陶宛的做法“讓作爲歐洲夥伴的我們感到惱火,因爲我認爲選擇‘臺灣’或‘臺北’作爲代表處的歐盟成員國並不多”。言下之意就是,立陶宛如今的困境都是自己“作”出來的,真怨不得別人。
其實,歐盟各國這種“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並不奇怪。當前歐洲深陷疫情泥潭,再加上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經濟恢復阻力重重,急需通過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來拉動歐元區的整體經濟復甦,不會因爲立陶宛一個小國而擾亂其全盤計劃。
早在歐盟各國像搶豬肉一樣搶疫苗及其他防疫物資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指出,歐盟所謂的“團結”只是表面功夫。希望立陶宛聽聽民衆的呼聲,早日認清現實,與其指望歐盟伸出援手,不如主動認錯,求得中國的原諒。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