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疑似中毒事件近期成爲各界關注的焦點。除了事件本身波譎雲詭,當事各方相互推諉的因素外,德國“威脅”以歐俄合作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制裁俄方的可能性更引發關注。
不排除以“北溪二號”項目制裁俄羅斯政府的可能性,是德國政府尤其是默克爾在相關表態上的重大調整。自2015年“北溪二號”開工之後,無論是面對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反對,還是美國的壓力,默克爾在絕大多數場合都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唱一和,堅稱“‘北溪二號’完全是一個經濟項目”,不應摻雜政治考慮,務必建成。在默克爾的堅持下,“北溪二號”的建設進度也已完成94%,離最終建成只有一步之遙。而即便美國針對“北溪二號”發起域外製裁的威脅,默克爾的表態仍然強硬。她批評美國的制裁是“非法的”,德國政府仍將支持項目建成完工。
而這一次在納瓦利內事件的推動下,默克爾終於揭開了“北溪二號”政治工具的一面。儘管非常不情願,但確實是邁出了新的一步。事件之初,德國總理默克爾仍堅持其過往立場,表態“北溪二號”項目應與納瓦利內事件分別考慮,“‘北溪二號’應該完成”。但到了9月6日,德國外長馬斯接受採訪時表態“不希望俄方迫使我們改變在北溪二號問題上的立場”。在7日政府新聞發佈會上,默克爾的的發言人賽貝特也承認總理認爲“排除掉任何(政策選項)是錯誤的”,證實了德方確存有借“北溪二號”項目制裁俄方的可能性。
來自德國國內的壓力是促使默克爾態度軟化的主要推動力。默克爾在聯盟黨內部的接班人諾貝特•勒特根和歐洲議會最大黨人民黨主席曼弗雷德•韋伯,都提出應該將中止“北溪二號”建設納入制裁選項。而綠黨、自民黨等主要在野黨,也有高官表態應該“砍掉‘北溪二號’”。對於明年行將卸任的默克爾,已不再有足夠的權威與政治資本力排衆議,明保“北溪二號”。
這種國內壓力的背後是德對俄政策的“路線之爭”。默克爾以及“北溪二號”的支持者所持的對俄政策理念,與聯邦德國“新東方政策”一脈相承。他們相信提升相互依賴的程度能夠實現“以貿易促改變”,從而軟化俄羅斯的姿態,推動俄羅斯的轉型。也認爲採取過分強硬的做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反對者們則認爲要對付俄羅斯,必須採取強硬舉措,否則自身的利益與價值就會被一步步侵蝕。伴隨着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在敘利亞危機中的做法、2018年的間諜毒殺案以及此次納瓦利內事件,在默克爾所代表的“接觸派”觀點似乎在被不斷地被證僞。“強硬派”終於佔到了上風,並在此次事件中逼迫默克爾在表態上有所讓步。
美國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此前的制裁威脅其實是在給默克爾“幫忙”。德國國內對於美國長臂管轄的做法有着一致的反感。不屈從於美國的制裁威脅,恰好也是歐洲“戰略自主”的最佳體現。因此,不能向美國壓力低頭成爲了德國政府此前堅持“北溪二號”的重要說辭。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兩黨、商界都有廣泛的反對“北溪二號”力量的存在,若改用一種相對溫和、間接的方式與德國“大西洋主義者”們溝通,能夠推動對俄強硬派、“北溪二號”的反對者們發出更大的聲音。
雖然默克爾的表態有了重大的調整,德國仍然不會輕易地走到以暫停或取消“北溪二號”項目制裁俄羅斯的局面。事實上,從“不排除”制裁可能性的表態,到實際上發起制裁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目前的高調喊話,迫使俄羅斯對事件給出合理解釋,爲德俄雙方找到臺階下,或許是默克爾目前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即使俄羅斯不願配合,可供德國、歐洲政府選擇的其他制裁工具仍有許多,從驅逐外交官到進行部分禁運制裁的政策選項比比皆是。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德國國內不同派別、歐盟各成員國以及虎視眈眈的美國,也都將盡力推動事件朝着各自希望的方向發展。圍繞着“北溪二號”的好戲仍將持續。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