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 牧之
當地時間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正式宣佈辭職,表示他是因爲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這一舊疾而提前結束任期。安倍同時還表示他會在下一任首相宣誓就職前繼續履行職責,關於安倍的繼任者,各家媒體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猜測。
根據日本現行憲法,日本首相由國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因此誰當選了下一任自民黨總裁,也就當選了下一任日本首相。現在日本國內輿論普遍猜測的首相人選爲6人,包括了防衛相河野太郎,前防衛相石破茂,前外相岸田文雄,內閣官房長官菅直人和副首相麻生太郎。但是這些聲音也普遍預測下任首相不會在任職初期做出什麼內政外交方面的重大改變,可能只會在對華關係和貨幣政策上做出些微調。
安倍晉三在2012年上臺後,推銷了被稱爲“安倍經濟學”的一攬子貨幣寬鬆政策和靈活財政政策,力圖重振遭到金融危機衝擊的日本經濟。截至疫情爆發前,“安倍經濟學”在日本發揮了較爲顯著的作用,但是在疫情的衝擊下,這些發展態勢正在逐漸消退。對此,摩根士丹利高級經濟學家宮崎弘治(Hiroshi Miyazaki)表示,在“安倍經濟學”顯著效果的刺激下,他的繼任者只會繼續奉行貨幣寬鬆政策,貿然推出新的顛覆性經濟政策只會冒着更大的風險,作爲半途繼任者,沒人想那麼做。
而對於對華關係,日本政府目前正在面臨的頭等大事其實是與韓國的貿易爭端,而此事的緣起還是因爲二戰日本重工業企業強徵韓國勞工的問題的舊疾。在面對韓國的同時,只有加速改善對華關係,才能避免同爲二戰被侵略國的中國與韓國同時出手,使日本陷於極端不利的處境。同時“五眼聯盟”情報同盟也在加緊對日本的拉攏。受控於美國卻又要遊走於各方勢力的日本,下一任首相或許也只有保持現狀,不做過多調整,才能避免徹底“選邊站”帶來的不可估量的後果。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