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鍾健:用一生講述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APD NEWS

text

“有人說我的祖父是‘中國恐龍之父’,他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2月2日至4日,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首場活動舉行,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楊大同爲寧夏的師生講述了其祖父楊鍾健的“一生一事”。

記者2日當天與寧夏大學師生聆聽了楊大同所作的報告。“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羣、“人民科學家”“糖丸爺爺”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精神報告團成員在2日至4日分別前往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銀川能源學院、銀川九中、銀川六中等學校舉行報告會,講述動人故事。

圖爲許氏祿豐龍。 受訪者供圖

楊鍾健一生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和中、新生代地層研究,他的科學著作以古生物學內容爲主,涉及考古學、古人類學和地層學等學科。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博物館中,他的照片與國際科學巨匠達爾文、歐文等人的照片、畫像並列懸掛。

楊大同回憶,祖父楊鍾健在1923年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遠赴當時古脊椎動物學最發達的德國求學,專攻古脊椎動物學。1927年,楊鍾健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發表的博士論文《中國北部之齧齒類化石》用德文在《中國古生物志》叢刊上發表,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讚賞,標誌着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誕生。

“山川雖好,終非我土。”楊鍾健婉拒德國恩師的挽留,堅決選擇回國完成他“學術救國”的心願。回國後,楊鍾健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工作。1938年楊鍾健在雲南祿豐領導發掘工作,採集到大批恐龍及原始哺乳類化石。1941年,楊鍾健和同事在祿豐縣城西北沙灣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命名爲“許氏祿豐龍”,同年在北碚裝架展出。“許氏祿豐龍是我國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骨架,不僅各大塊骨骼均有保存,就連尾巴末端的小尾椎骨也完整,裝起架來,栩栩如生。”楊大同介紹。

圖爲楊鍾健。受訪者供圖

“我的祖父是愛國者,是教育家、作家、詩人,更是我最景仰崇敬的人。”楊大同說,楊鍾健曾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擔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也曾歷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西北大學校長、北京自然博物館首任館長等職務。楊鍾健還編制了《記骨室文目》等多部科學著作,創作了2600餘首詩歌,包括舊體詩和新詩。“大丈夫只能向前,哪有後退之理?”楊鍾健的這句話,成爲了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據悉,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自2018年成立以來,邀請科學家後人講述前輩成長成才歷程,旨在推動科學家精神走進校園,讓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此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主辦,邀請科學家精神報告團爲高校和中學的師生講述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科研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育人精神。

“所有的文化都需要傳承,只有更好的傳承,纔有更好的發展。”楊大同說。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