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8日,俄軍對烏克蘭城市馬裏烏波爾的圍攻接近尾聲,外界認爲,該城可能在未來幾天內被俄軍徹底佔領。這將是俄烏衝突爆發近兩個月以來,俄軍佔領的第一座烏克蘭大城市。爲何俄軍一直避免攻城戰?現代城市巷戰到底難在哪裏?
持續近兩個月的“馬裏烏波爾圍城戰”
作爲烏克蘭在亞速海的最大港口,也是烏克蘭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馬裏烏波爾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的第一天,這座曾擁有40萬人口的城市就陷入戰火。烏克蘭方面稱,當天該城遭到俄軍火炮襲擊,造成數十名平民受傷。隨後還有傳聞稱,俄海軍陸戰隊在黑海艦隊掩護下,在馬裏烏波爾附近的亞速海海岸實施了兩棲登陸;俄陸軍先遣小部隊一度也靠近該城,但被烏軍擊退。
俄烏衝突初期,俄軍在多條戰線上同時發動攻擊,導致在馬裏烏波爾投入的兵力不足,因此在相當長時間裏並沒有發動攻城戰,只是採取了包圍戰術。烏克蘭方面表示,俄軍和烏東民兵武裝於3月2日徹底封鎖了這座城市,之後斷斷續續地發動進攻。3月13日,馬裏烏波爾市市長博伊琴科表示,“俄軍在24小時內動用了至少100枚炸彈轟炸這座城市多達22次”。在此期間,疏散當地平民的嘗試多次遭到失敗,烏克蘭方面批評俄軍違反停火協議,而俄羅斯則指責烏軍拿平民作爲“人肉盾牌”。
3月中旬,增援的車臣部隊也參與到馬裏烏波爾圍城戰中。3月18日,俄軍突入馬裏烏波爾市中心,並與烏軍針對亞速鋼鐵廠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博伊琴科4月初在社交媒體上承認,雖然馬裏烏波爾部分地區仍在烏軍控制之下,但俄軍已深入該市,“烏克蘭士兵已經沒有食物和乾淨的飲用水”。西方分析人士認爲,彈盡糧絕的烏軍恐怕難以持續戰鬥。4月6日,俄軍宣佈烏克蘭海軍陸戰隊第36旅第503營的267名官兵成建制地投降,但遭到烏軍否認。4月7日,俄方宣稱馬裏烏波爾市中部的主要戰鬥已經結束,戰鬥重心轉至馬裏烏波爾港口和南部的亞速鋼鐵廠。烏軍曾數次組織小型艦艇和直升機撤走被困在港區的“重要人員”,但均遭到失敗。4月10日,俄軍宣佈完全佔領了馬裏烏波爾港區,駐守該地的1026名烏軍士兵,包括162名軍官已經投降。但烏克蘭方面宣稱,駐防港區的烏軍第36旅一部成功突圍,與駐守在亞速鋼鐵廠的“亞速營”會合。
此後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亞速鋼鐵廠,這裏是烏軍在馬裏烏波爾堅守的最後堡壘。4月15日,一名烏軍指揮官請求增援以“打破俄軍對馬裏烏波爾的圍困”,他還表示,“形勢危急,戰鬥激烈”。同一天,烏克蘭國防部稱,俄軍開始動用圖-22M3戰略轟炸機對烏軍陣地實施“野蠻的地毯式轟炸”。
俄羅斯《消息報》稱,亞速鋼鐵廠是一個堅固的堡壘。它是烏克蘭最古老的黑色冶金廠,成立於1933年,整個廠區面積近11平方公里。蘇聯時代,這裏建有41個車間和80個大型廠房。如今所有這些設施都被烏軍改造成防禦工事、指揮部、倉庫和軍營。其中部分混凝土掩體厚達3-4米,“常規打擊不起作用”,爲此俄軍已經調動了大口徑自行迫擊炮參戰。頓涅茨克領導人丹尼斯·普希林還透露,亞速鋼鐵廠的地面之下還有多達6層的地下建築,烏軍依靠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動。西方觀察家認爲,除非使用化學武器,否則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徹底消滅躲藏在地下工事裏的烏軍。
俄軍事政治分析專家葉拉諾西揚認爲,亞速鋼鐵廠附近的居民區已被俄軍控制,烏軍再也無法用平民充當“人肉盾牌”,再加上徹底斷絕外來援助,這裏的烏軍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
馬裏烏波爾攻堅戰爲何進展遲緩
爲何俄軍對馬裏烏波爾的圍攻持續了近兩個月仍未能結束?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峯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背後可能有三大原因。
首先,從這次俄烏衝突大的方面來看,俄羅斯用兵比較分散。本來俄軍總兵力相對不多,還要在烏克蘭“全面開花”,結果導致在一些戰線上沒有形成兵力優勢。此外,由於兵力不足,俄軍無法有效控制戰場,整個戰場犬牙交錯,烏軍能較頻繁對其實施伏擊,導致俄軍損兵折將,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俄軍的攻堅作戰。
其次,城市攻堅戰本身就有利於防禦方。可以說,城市攻堅戰是一個“均衡器”。進入城市環境,如果沒有專門的裝備、特殊的訓練,可能會導致“強者不強”。城市中高樓林立,這些建築成爲防禦方的天然碉堡。城市內的直視距離近,重型火炮的射程優勢很難發揮。而且防禦方通常會修建大量的地下通道、交通壕,利用己方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抗擊。攻擊方則幾乎要逐樓逐屋爭奪,即便短時間奪取某座建築,一旦撤離又可能被熟悉地形的防禦方佔領。早年間俄軍在車臣戰爭中損兵折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巷戰讓俄軍“水土不服”。
俄烏衝突爆發之初,馬裏烏波爾已做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這裏不僅工事堅固,而且有大量作戰經驗豐富的“亞速營”武裝人員,許多烏軍都受到過西方軍事教官的嚴格培訓。另外,這裏還有西方軍事人員爲城市防禦出謀劃策。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稱,在城市戰中,準備進攻比防禦本身需要更多時間。在馬裏烏波爾打算奪取大樓時,俄軍首先需要進行仔細偵察,然後再逐樓爭奪,這是城市戰最困難和最需要時間的部分。
第三,俄軍火力準備不足,特別是空中打擊。1991年的海灣戰爭打了42天,其中多國部隊連續進行了38天的空中打擊。而在此次俄烏衝突中,俄軍是空中地面同步推進,由於精確制導彈藥不足,同時必須顧及城內平民,俄軍空中打擊的力度不足,烏克蘭仍然有炮兵等重火力以及單兵反坦克武器,給俄軍以較大殺傷。
第四,烏方抵抗意志堅決。馬裏烏波爾城內的守衛主力是“亞速營”,他們常年作戰,經驗相對豐富,反抗意志要強於烏克蘭正規軍,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此外,烏克蘭軍隊背後肯定有北約部隊的情報支援,俄軍不僅僅是和烏克蘭打熱戰,還要和北約打情報戰、信息戰。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普洛特尼科夫表示,俄軍對馬裏烏波爾的進攻不力,很大程度是因爲俄軍和頓涅茨克武裝都沒有城市巷戰的經驗。即使擁有敘利亞作戰經驗的俄軍官也承認馬裏烏波爾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敘利亞,雖然建築物很密集,但房屋的層數要低得多。另外,由於平民的存在,無法使用重火力打擊。俄軍試圖在攻城戰開始前開放人道主義走廊,讓聚集在城裏的平民離開,但“馬裏烏波爾的納粹分子讓平民作爲人肉盾牌”。結果是俄軍的火炮、飛機和導彈的使用頻率要比敘利亞戰場少得多。他表示,“亞速營”花費數週時間在亞速鋼鐵廠的車間裏建立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到目前爲止,俄軍指揮部似乎仍不準備對其實施毀滅性打擊”。參與當地作戰行動的車臣“東方”旅指揮官亞歷山大·霍達科夫斯基表示:“我們在城市戰中正在冷靜地作戰,努力不重複過去的錯誤,並記住第一次車臣戰爭的經驗。”
從俄軍行動中能總結哪些經驗教訓
俄軍攻打馬裏烏波爾之難,也給人以啓示,城市攻堅戰到底該怎麼打?
張學峯認爲,首先要使用合適的武器裝備。傳統的坦克、裝甲車輛主要用於野戰,在城市中固然也能發揮重要作用,但畢竟它們不是爲了城市攻堅發展的。受火炮俯仰角的限制,坦克無法打擊較高層的建築或位於地下室的火力點,同時坦克側方、後方、上方的防護相對薄弱,如果在巷戰中遭遇攻擊,坦克往往有勁使不出。美軍爲了反恐戰爭,專門發展了防地雷反伏擊車。因此城市攻堅戰也需要專業化的武器。這次俄烏衝突中,由於常規武器攻堅不利,俄羅斯不得不把240毫米迫擊炮調到前線用於城市攻堅。
除了注重地面武器以外,這次俄烏衝突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微小型無人機發揮了巨大作用。張學峯表示,城市攻堅戰和巷戰中,必須廣泛、排他性地使用微小型無人機。這次俄烏衝突中,微小型無人機,甚至是消費級無人機得到廣泛應用,大量用於偵察監視、激光照射引導、火炮校射等。由於成本非常低,它們可以讓空中情報支援普及到小分隊。這種微小型無人機並非無法反制,世界多國都有基於各種機理的反無人機系統。但這次俄烏衝突表明,關鍵是如何探測、發現並且反制可能隨時出現在任何角落的微型無人機。未來城市作戰中,這類無人機肯定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還要使用合適的戰術,進行專門的巷戰訓練。此次俄烏衝突中,俄方不少坦克在城市內遭伏擊毀壞,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步兵和坦克協同欠佳,有時甚至是坦克孤軍深入。美軍專門建設有城市作戰的基地,通過輪訓方式提高地面部隊的城市戰能力。其實,不僅要通過這種針對性訓練提高部隊技能,還可以檢驗編制、裝備是否適合巷戰,並據此進行完善優化。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博爾滕科夫表示,俄軍對馬裏烏波爾的圍攻還有一條成功經驗——徹底切斷其對外補給通道。他表示,即使俄軍不發起激烈的進攻,但對手每小時都在消耗彈藥,卻因爲外援補給中斷,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烏克蘭士兵用完了手榴彈,這是城市戰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沒有更多的食物、彈藥和反坦克武器可以補充。這注定了他們的結局。”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