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澳大利亞新聞集團報道稱,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所組成的“五眼聯盟”正在討論聯手爲澳大利亞受所謂“中國欺壓”出頭,對中國產品實施“報復性制裁”。
據澳大利亞新聞集團的報道稱,討論出的兩套“反制方案”,其一是五國各自出臺對華制裁措施,其二則是讓澳大利亞對中國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如果中國考慮從其他地方彌補損失,另外“四眼”將通過拒買中國產品對澳大利亞加以支援。不論哪個方案,其原理都如出一轍,即五國聯動。中國每出臺一項針對澳大利亞的貿易限制措施,另“四眼”就羣起而攻之。
問題是:這現實麼?
“五眼聯盟”是誕生於幾十年前的陳舊機制。自中美建交以來,尤其冷戰結束後的歷屆美國政府,對華無非“又打又拉”,“羣毆”也的確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慣技,但基於英語系傳統的“五眼”,除了十足另類的特朗普熱衷外,其餘歷屆美國政府都不甚感冒。道理很簡單,這種小圈子在孤立中國的同時,也將更多美國自己的盟友、夥伴劃在圈外。效果如何,甘苦自知。
這則消息的來源是澳大利亞傳媒。作爲所謂“受害者”的澳大利亞,渴望能夠報團取暖,讓另外“四眼”替自己出頭。平心而論,也算是符合邏輯的想法。
問題在於,在“五眼”中,澳大利亞遠不是最大的那一隻。
“五眼”中最大的一隻眼是美國,其次則是英語系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澳大利亞論血統、論交情,充其量能跟加拿大搶一下老三的交椅,不至於墊底,但也僅此而已。美英扯起大旗,要澳大利亞這隻“小眼”跟着瞪起來助勢,大概率如臂使指。但澳大利亞被人欺凌,想拉上兩位老大出面擺平,人家使力與否、使多大力,就只能看老大們自己的利害權衡了——而美國傳媒幾乎對這條澳洲獨家無感,英國媒體也不過隨手轉發,如此而已。
即便所謂“連日協商”屬實,美方的協商主體顯然是明年1月20日就必須卸任的特朗普政府。人走茶涼,此時即便籤字畫押,價值幾何?
美國作不得準,英國正被疫情和脫歐弄得分身乏術;和澳大利亞半斤八兩的加拿大明年就是聯邦選舉年,且自己和中國間也存在類似問題,目前正忙於評估後特朗普時代的一系列涉外策略;至於最小的“眼”新西蘭,則早早公開表明了“想和中國好好談”的態度。
道理是明擺着的:澳中之間的矛盾就是兩個當事國家自己間的問題,想解決就和中國好好談。扯動拉西,即便把水攪得更渾,也無濟於事——何況如前所述,就連水也未必攪得渾?
對中國而言,此時此刻與其擔心這個不知從何處吹起的“五眼同瞪”,不如將更多心思和力氣,放在研究那些更大、更現實的威脅上——比如,拜登涉外、涉華團隊和智囊的構成,他們未來可能的方略和底牌,後特朗普時代美國經濟、貿易、外交、地緣政治、盟友及夥伴關係策略的變化及趨勢,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有這些,恐怕都遠比擔心“五眼”爲澳大利亞出頭要更值得優先考慮。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