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紀錄的風雪,撼城易,撼衆志成城難——內蒙古通遼萬衆一心抗擊70年來最強暴風雪

APD NEWS

text

  最大降水量超100毫米,道路最深積雪達2米,公路交通幾乎癱瘓,大量棚舍倒塌,初核直接經濟損失超6.6億元……近期,一場70年來最強的暴風雪天氣襲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面對破紀錄的災害性天氣,當地廣大黨員幹部第一時間衝鋒在迎戰風雪的第一線,把解決受災羣衆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團結帶領羣衆凝聚起抗擊雪災的無窮同心力量,快速匯聚成一支支向雪災宣戰的生力軍,築起一個個風吹不垮、雪壓不塌的抗災堡壘。

**  雪暴風狂,黨旗飄揚**

**  17萬名黨員幹部衝鋒在一線**

  以雪爲號,以雪爲令。在抗擊強暴風雪過程中,通遼市17萬名黨員幹部衝鋒在一線。寒冷擋不住他們爲民服務的熱情,風雪吹不散他們情繫羣衆的幹勁,共產黨員成爲抗災中最堅強的力量。

  災情在一線,災情在基層。強暴風雪到來後,廣大黨員幹部守土盡責、毫不退縮,迅速深入到冰雪最嚴重、除雪最困難、羣衆最需要的地方去。

  “老張,爐子好燒嗎?柴火夠不?”“柴火夠了,不用擔心我。”在老軍屬張克清家,何常輝連熱水都沒顧上喝一口,就前往下一家;“何支書,我家別的困難沒有,就是我腿腳不利索,院裏積雪可咋整?”“這事兒你別操心,我這就組織黨員、村幹部幫你整。”在殘疾人包剛家,何常輝邊說邊打電話組織人手。

  11月8日至9日,一名漢子騎着一匹栗色駿馬,踏着積雪入戶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騎馬的人正是科爾沁左翼後旗常勝鎮地河村的支書何常輝。

  雪最大的幾天,整村都被雪蓋住,何常輝擔心村民,特別是低保戶、獨居老人受影響,但開車又怕被困住,於是挑了家裏個高力大的馬,“雪地裏還是咱這‘寶馬’好使!”

  “這時候就是羣衆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黨員幹部就得衝在第一線,就得爲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這纔是共產黨員的本色。”何常輝堅定地說。

  還有很多黨員幹部,在危難時刻顯身手,用行動保護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有的消防救援指戰員,冒着積雪隨時可能壓垮救援通道的風險,救出被困羣衆;有的公安幹警,爲給羣衆尋找走失的牛羣,沒吃早飯就在暴雪中艱難跋涉幾個小時,終於完成任務……

  強暴風雪天氣中,正是廣大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把“坐等羣衆找服務”變爲“主動上門送服務”,才讓羣衆在罕見的災害性天氣中,第一時間吃上“定心丸”。

  通遼市科爾沁區東方明珠社區,有1600多座平房,由於地處窩風地帶,積雪最深達一米七八之多,很多居民家一度見不到陽光。該社區所屬的東街街道黨工委,立即組織黨員、志願者組成一支200人的“突擊隊”。

  面對巨大的工作量,“突擊隊”從11月8日開始,走巷入戶、鍬鏟肩扛,最終緩解了積雪問題。“看到那麼多小夥子幫着清理院子、衚衕積雪,我一直懸着的心也落地了,不然真不知道咋出門。”在平房區獨居的75歲老人包斯琴說。

  在通遼市西部、北部牧區,很多牧戶居住分散,遠離鎮區。開魯縣義和塔拉鎮有300多戶散居牧民,暴風雪天氣出現後,當地黨員幹部、志願者們第一時間行動,爲被大雪圍困出行不便的牧戶們送去物資。

  受大雪影響,扎魯特旗南部幾個蘇木沒來得及入庫的草捆,被大雪埋在草原上,一些牧戶飼草料緊張。“雪還沒停呢,蘇木和嘎查幹部就上門瞭解情況。”牧民蘇和說,當時他們登記了草料缺口、棚舍受損等情況,“現在路基本通了,嘎查幫忙聯繫的草料很快就能運到。”蘇和笑着說,黨員幹部們一來,大家心裏就有底了,“黨和政府就是大家的堅強後盾。”

  罕見的災害性天氣,給城市基礎設施也帶來巨大挑戰。爲確保羣衆在家安穩生活,一支支“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衝鋒在風雪肆虐的保民生第一線。

  漆黑的雪夜,幾道強光手電的光束不時照向夜空;光束照射下,極速亂飛的雪片,讓人眼花繚亂;幾個人影深一腳、淺一腳,在雪地艱難跋涉,偶有1人陷入齊胸的積雪,大家趕忙過去拉出來……

  這是7日凌晨4點,通遼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第五水廠的應急搶險隊隊員排查故障線路的現場。第五水廠承擔着主城區20多萬人的飲水需求,但給水廠供電的線路出了問題,城區大面積停水。

  凌晨3點40分接到任務後,已全天全員備勤的第五水廠立即啓動應急機制。凌晨3時50分許,5名黨員職工主動報名加入“搶險突擊隊”,6名普通職工也積極響應。這支11人的隊伍,由經驗豐富的58歲老黨員孫天棟帶隊。

  “現在有專業儀器,尋找線路故障點本來不難,但在這種天氣下,真是太難了!”孫天棟說,車開不動,只能步行;線路電杆都在農田裏,溝渠被積雪蓋住,一不小心整個人就陷進去了。

  11人兵分兩路,在暴風雪中排查到6點多,鎖定了故障點。經緊張維修,當電話中傳來“城區供水恢復,水壓正常”的反饋後,他們已經成了“雪人”。

  暴風雪對居民用電安全保障也是巨大考驗。混合着汗水、雪水的衣服已經凍得僵硬,腿腳凍得發麻,這是讓26歲的孫德華難忘的一次設備檢修。

  孫德華是國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通遼供電公司的一名黨員職工,9日中午,他所在的“共產黨員服務隊”接到緊急任務,立即出發維修一處箱式變電櫃。

  現場,變電櫃半米高的底座已被雪覆蓋,櫃體上方也是厚厚積雪。清理積雪、彎腰查找故障、準備替換零件……4個多小時後,故障零件替換完畢,180多戶居民、商鋪供電恢復正常。“電力設備檢修既需要電工知識,也需要好身板。”孫德華說,幾乎每次維修下來都是渾身大汗。

  該公司活躍着151支“共產黨員服務隊”,他們全天待命、晝夜巡查,確保羣衆在暴風雪天氣中,穩定用電、安心用電。

  胸懷赤心不懼風雪,信念如火必融堅冰。面對災情,當地17萬餘名黨員幹部,衝在第一線、戰在最前沿,在除雪救災第一線踐行初心使命,讓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

**  浴“雪”奮戰,抗災同心**

**  凝聚起抗擊雪災的通遼力量**

  儘管70年來當地最強的暴風雪來勢洶洶,但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下,通遼大地凝聚起強大的抗災力量,這力量足以遮風擋雪。

  風最狂、雪最大的時候,黨員幹部、廣大羣衆合力戰風斗雪,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一個個大棚,變成了一座座長條狀的雪包;數十名羣衆腳蹬靴子、身着羽絨服,正吃力地清理棚上二三十釐米的積雪;踩雪的咯吱聲、雪脫落的噗噗聲、大家的喘息聲響成一片……這是9日上午,奈曼旗大沁他拉鎮光明村的一處農業設施區的除雪場景。

  這裏有37座果蔬大棚,幸而大家在暴雪前根據氣象部門預警,加固了大棚,沒有坍塌情況,但積雪已致作物光合作用受嚴重影響。“村裏組織自救,大家一看有人張羅,都頂着雪出來幹活了,人多力量大,現在大棚積雪已清理完畢!”村黨總支書記王國峯說。

  通遼市科爾沁區敖力布皋鎮,年輕力壯的村民積極加入“抗災自救突擊隊”,及時清理雪埋牛棚、找回走失牛羣,挽回經濟損失上百萬元;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四合屯村農戶王玉國家20多個大棚不同程度受損,自救工作量大、進展緩慢讓他愁眉苦臉之時,得知情況的村幹部帶着機械車輛、志願者,前來增援……

  在有關部門的全面動員、專業指導下,農戶開始處置“地趴糧”,牧戶開展疫病防治、調運草料,科爾沁大地上到處是抗災自救的場面。

  通遼市玉米產量佔全區近三分之一,連續多年糧食產量超百億斤,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暴風雪導致農民晾在室外的玉米被雪覆蓋,隨着雪後氣溫回升,極易導致黴變。爲此,各部門及時下發雪後“地趴糧”注意事項,廣大農戶互幫互助,開展清雪保糧行動。

  院內的玉米蓋上了厚厚的“雪被”,五六個小夥兒正用鐵鍬雪中“救”糧……13日一早,庫倫旗庫倫鎮三家子嘎查一組,在村民達胡白乙拉家,左鄰右舍的人,正聚在他家一起幹活兒。“積雪半米多,自己根本整不過來,看到11日旗裏發的通知,大家聯合起來,一家一家清雪、倒堆,今天輪到我家啦!”達胡白乙拉說,他家今年打了3萬多斤玉米,全在院內地上晾着,“溫度、水分都有提醒,旗裏的通知挺專業,大家一起幹、科學保糧,肯定能減少損失。”

  通遼市肉牛存欄超過200萬頭,雪災致大量牧戶棚舍受損、飼草料短時緊缺,有關部門及時發佈疫病防治提醒,大量一線工作人員逐戶走訪牧戶,聯繫調運飼草、提供防疫指導。

  “今年忙着更新棚舍,家裏近500畝草原上打的草,沒顧上收就被雪埋了。”41歲的白玉春是扎魯特旗烏力吉木仁蘇木白音圖門嘎查牧民,9日中午,他對上門的當地幹部說。

  白玉春和4戶牧戶住得不遠,但距離蘇木鎮區近20公里。“我們當天凌晨5點就開始給牛棚、院子清雪。”他說,家人中午幹得正累時,他們開着剷車,在雪中開道,來了解情況,“用剷車幫我們清了積雪,還帶來動物疫病防控指導,太及時啦!”

  在城區,廣大居民主動出擊,在家門口出力,讓道路更暢通。

  “小區是我們的家園,把家園清理乾淨,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12日一早,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王花園小區居民曹鳳傑和一衆鄰居,頭戴棉帽、口罩,正用大鐵鍬清理道路兩側積雪。在小區網格員帶領下,居民們有的剷雪,有的推堆,有的裝運……大家幹勁十足。看着路面不再因積雪結冰而難行,路過的老年居民紛紛點贊。

  金地小區因積雪過厚,有的路面已經被冰雪混合物覆蓋,清理難度大。看到工作人員清理吃力,一批熱心居民加入。他們分工明確:前排人用鐵鍬剷除積雪、敲碎積冰,後面的人趕緊清掃乾淨。經過12日一上午的齊心奮戰,小區附近大部分積雪積冰清除乾淨。

  “社區黨員、網格員,還有物業的人,清雪也是爲了大家,咱們能出力,也得出把力。”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水域藍灣東郡小區居民張永柱說,“外面很冷,清雪也挺累,但大家都齊心合力,這種精神和勁頭很讓人振奮,一上午就把活兒幹完啦!”

  眼下,通遼市的暴風雪已經過去,但抗擊雪災的鬥爭沒有停止,一個個絕不言棄、積極自救,雪中送炭、互幫互助的場景仍在繼續。

**  科學應對,八方來援**

**  制度優勢在風雪中彰顯終極力量**

  罕見的暴風雪是一場災難,但近年來持續提升的治理能力,大大增強了城市抗災的綜合實力。

  得益於越來越密集、精確的氣象信息採集體系,通遼市氣象局於11月3日發出第一份氣象災害預警。根據去年應對冬季大雪的經驗,通遼市委、市政府立即提前緊急響應。

  近年來,通遼市在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過程中,城市管理體系更加順暢,治理能力更加精細。緊急響應啓動後,應急車輛備勤、除雪設備調配、一線人員組織、民生物資保障、安全防災宣傳等工作,在各部門緊密協作下,有條不紊地迅速推進。

  全市消防救援、公安機關、醫療機構,全員在崗、全天備勤,確保羣衆需要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供水供電供暖等重要民生單位,基礎物資充足、搶險力量待命,確保羣衆基本生活有保障;各旗縣區提前調配大量人力、機械,隨時準備開始清雪保通作業……在暴風雪前夜,通遼市各地各部門,已經“枕戈待旦”,等待接受暴風雪的考驗。

  正因如此,儘管這場暴風雪是當地70年來之最,遠超當地的即時應急處突能力,但還是能陣腳不亂,較爲平穩地挺過超110個小時的強暴風雪天氣過程。

  在這110多個小時裏,整座城市都發動起來了。沒有人置身事外,一個個暖心舉動,讓城市到處涌動暖流。

  這暖心舉動,是一碗熱心商戶免費提供的熱麪條。連日降雪,奈曼旗治安鎮許多店鋪暫停營業,但一家名爲“福香居”的抻面館卻格外忙碌。“讓大家免費吃上一口熱面,驅驅寒氣。”楊福生和妻子邊爲清雪工人煮麪邊說。大雪驟降,每天都有很多志願者清理積雪,麪館老闆楊福生見此情景,決定開門營業,但不是爲了賺錢,而是爲所有志願者、剷車司機、巡警全天免費供應愛心抻面。

  這暖心舉動,是一條腳踏肩背出來的生命通道。8日19時,庫倫旗阿路西社區身患尿毒症的吉某因急需透析,向鎮派出所求助。大雪阻路,民警冒雪趕到後,俯身背起吉某,飛奔幾百米送至主幹道路,再由救援車輛接力送往醫院。吉某說:“大雪天自己走都費事,他們揹着我真不容易,沒有他們我今天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了。”

  越是面對困難,越能彰顯制度優勢。災難面前,通遼從來不是一座城市在抗擊。

  10日,“通遼加油,蒙D來了”“支援通遼,蒙F來了”等消息刷屏當地人的朋友圈。通往通遼市的高速公路上,赤峯市的“蒙D”、興安盟的“蒙F”車隊綿延數裏,分別從南北向“雪”而行。一輛翻斗車上,一條寫有“山川相連,風雪同天,赤峯與通遼人民心手相牽”的橫幅,在雪中迎風招展,

  “我們兩班輪換,晝夜不停,‘人歇車不歇’,全力清運積雪。”赤峯市支援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救援車隊隊長吳國民說。11日凌晨1時,經過10小時雪中跋涉,這支51輛車組成的赤峯支援小分隊抵達當地後,連夜開展除雪工作。

  通遼市外有山川相連的盟市火線馳援,內有市轄旗縣區市並肩作戰。受此次降雪影響相對較小的霍林郭勒市、扎魯特旗、開魯縣等地,紛紛抽調車輛星夜馳援受災嚴重地區,齊心協力除雪清冰。

  “我們到的時候,看到路上小車就冒了個尖,都被雪蓋住了。”平路機駕駛員申瑞斌來自霍林郭勒市一家民營企業,“一看到通知我們就自願報名過來了,此前我們發生疫情的時候,周圍旗縣幫我們,現在他們有困難我們也要一起扛!”申瑞斌說,有時候中午他們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剷雪,來不及吃午飯,當地工作人員驅車數公里給他們送去午餐,“拿到手時,盒飯還熱着哩!”

  “我們之前把主城區的街道清理出來,由於缺少機械設備,雪只能堆在道路兩側。”通遼市科爾沁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黨組書記張俊華說,“兄弟盟市和旗縣給我們雪中送炭,彌補了設備和人力短缺,縮短了我們三四天的工作量。”

  截至12日14時,通遼市紅十字會已收到社會各界捐款690餘萬元。目前,通遼市境內的4條高速公路、15條國省幹道、2800餘條縣鄉道路已恢復暢通,生活物資充足、電力供水供暖平穩,災後處置工作正在穩步開展。

  暴風雪之後,褪去厚重“雪衣”的通遼,寒冷如斯,卻暖意盎然。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