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影視作品正確地呈現了墮胎這件事嗎?

亞太日報

text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表明,墮胎是一種非常尋常的醫療程序。但如果你僅從電影和電視中瞭解關於墮胎的知識,上述陳述會和你瞭解到的墮胎大相徑庭。在過去的八年中,我們一直在研究影視作品所描繪的墮胎。我們發現,好萊塢往往會大大誇大與墮胎相關的醫療風險,而對尋求墮胎手術過程中的障礙輕描淡寫。除去少數一些例外,2020年的影視節目繼續反映了我們在前幾年觀察到的模式。

敘述的缺失

我們追蹤了2020年有關墮胎的31條電視劇故事線和13條電影故事線,其中包括在美國發行的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HBO的《未懷孕》《從不,很少,有時,總是》;Hulu的《小小小小的火》《美國夫人》;獨立電影《聖·弗朗西斯》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有三十一部包含正要墮胎或曾經墮胎的人物。這比我們前幾年看到的要多。

與往年幾乎一致的是,2020年墮胎情節中有74%是關於白人角色的。這些角色在墮胎時沒有任何人已經爲人父母,而且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尋求墮胎手術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立法、財務或交通上的障礙。

這與現實生活中進行墮胎的人們的情況並不一致。例如,在美國,墮胎的通常是有色人種。在2019年,我們看到,影視作品中進行墮胎的有色人種人物有所增加。我們希望這一趨勢能繼續下去,但實際上這一數字和其佔比都在下降。

“她說她不想要這個孩子”:《女子監獄》第七季,危地馬拉移民Santos Chaj在監獄中尋求墮胎。圖片來源:Netflix

此外,大多數美國墮胎者在墮胎時都已經爲人父母,並稱照顧孩子的需要是其墮胎的原因。然而,2020年在電視上墮胎的角色中只有一位在已經在撫養一個孩子。

儘管許多人在尋求墮胎手術的過程中面臨着難以逾越的障礙,只有五條故事線描繪了經歷這樣的困難的角色。我們沒有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某一角色因無法從工作場所或學校請假,或因找不到人帶孩子而不得不反覆重新安排手術預約時間。我們也沒有看到任一角色因《海德修正案》(Hyde Amendment)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而掙扎,這項法案禁止使用聯邦資金支付墮胎費用。它禁止了從政府獲得醫療保險的人報銷墮胎手術——這其中的許多人本就已經在努力維持生計。

這些只是大多數美國墮胎者面臨的衆多繁重障礙中的幾個。但是,影視作品中幾乎沒有對它們的描繪。

少數例外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內容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未懷孕》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尋求墮胎手術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是情節的中心。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均是白人少女,她們都與朋友一起去了法律不要求墮胎需獲得父母同意的州的墮胎診所。這兩部電影都竭盡全力地描繪了尋求墮胎手術過程中的交通和財務障礙,以及實現墮胎這一目標所需的堅韌情感和社會支持。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圖片來源:HBO

儘管有色人種在影視作品中的墮胎經歷比2019年少,但僅有的幾個卻引人注目:電影《代孕的你》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黑人婦女充當同性戀夫婦的代孕母親的故事。在《真我人生》的一集中,拉丁裔女同艾瑪用藥物墮胎,並得知她的姐妹也曾進行藥物墮胎。在《我可以毀掉你》中,年輕的黑人作家阿拉貝拉在治療師幫助她療愈性侵帶來的創傷時,向她的治療師透露了過去的墮胎經歷。

這些特定的故事線雖然本身並不是革命性的,但卻揭示了種族和階級如何微妙地或顯著地影響墮胎和其他生殖經歷,而此類敘事很少在屏幕上被探討。

娛樂媒體有能力改變人們對社會和醫療問題的瞭解以及感受。儘管在電影和電視上講述墮胎故事的禁忌早已被打破——第一部關於墮胎的電影於1916年首映,第一部此題材的電視劇情片於1962年播出,但我們仍在等待反映現實美國生活中的墮胎狀況的影視作品。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