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年的談判,印度最終還是在RCEP的簽字儀式上缺席了。如果說對RCEP不感興趣,印度還是參加了7年多的艱苦談判。這本身就反映了印度要進行經濟改革開放的強烈意願。但要說有誠意的話,印度又在最關鍵的時候退卻了。這讓很多國家,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非常失望。印度做此選擇,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
一是,殖民主義經歷讓印度對國際經貿協議保持警惕。在歷史上,印度殖民化進程就是從一些經貿條約開始的。英國與一些封建王公簽訂的各類“資助條約”,是對印度的一些地方進行間接統治的一種手段。獨立以後,印度對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和相關條約,一直非常警惕,對自己不能主導的國際機制持消極態度。
二是,加入國際經貿機制的不良記錄。印度與很多國家的經貿合作,都沒有實現發展製造業、改善國際收支的目標。目前,印度對外經濟交流中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勞動力、語言和競爭機制優勢,與最想發展的製造業沒有多大的關係。印度有世界上最年輕、英語最好、規模最大的勞動力庫,勞動力輸出是印度外匯的主要來源。從商品貿易的角度來看,印度最有競爭力的是仿製藥。這依賴於印度人在西方醫藥企業的工作經歷,以及印度在國際知識產權體系中的獨特地位,並非是因爲印度的醫藥製造技術先進。所以從理論上講,加入RCEP將對印度這樣的大經濟體是有益的。但在客觀上,印度的製造業,不僅難以與中國競爭,甚至連東南亞國家也競爭不過。所以,印度非常擔心,加入RCEP以後不僅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對現在的製造業構成更大的衝擊。
三是,國內利益集團的抵制。印度是一個重工商輕市場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很多部門是被少數幾個大的家族企業控制的,市場競爭水平不足。這些企業雖然是民營企業,但由於自身的壟斷地位,以及與政府之間的長期利益合作關係,成爲事實上的特權資本。一旦印度加入RCEP,爲了兌現國際承諾,必然要在國內進行改革,因而會傷害到這些工商界巨頭的壟斷利益。同時,印度的廣大中小工商業者,也不願意看到外資大規模地進入自己的領域,衝擊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生存方式。這樣一來,印度經濟的供給端缺少競爭,效率不高;經濟的消費端缺少規模,效益不足。這一經濟結構既困擾着印度經濟,也使得印度難以進行深層次的改革開放。
四是,印度的政治特徵。加入RCEP不僅是一個國際承諾,也將是對國內經濟結構進行改革的一個承諾。前者相對容易,後者則難度較大。改革既是痛苦,更是充滿政治風險的。但如果不進行國內改革,印度就無法從國際競爭中獲准。雖然當前的印度政府是幾十年來最強勢的政府,莫迪總理是幾十年來印度最有權力的總理,但在這一點上仍然沒有足夠的信心。
五是,印度的談判手段沒有生效。爲了獲得有利的談判地位,印度在過去幾年中不僅沒有主動降低關稅,以提前對標、適應RCEP的規則,反而找藉口不斷提高關稅。印度試圖借自己龐大的潛在市場規模,從RCEP中獲得特殊的待遇和地位。印度反覆強調印度關稅的基準年,要從2014年延後到2019年,因爲2019年印度關稅的稅率更高。這種談判手段,顯然是不能被RCEP的其他成員方認可的。
六是,政治安全掛帥。印度試圖把自己的市場有選擇地向部分國家開放,不願意給中國等國家提供機會。事實上,進入2020年以後,印度在國際經貿關係中,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在大幅度後退。印度以邊界爭端爲藉口,打壓中國企業,給中國企業造成了幾百億元人民幣的損失。印度是把自己的國內市場,作爲與中國甚至與美國進行戰略博弈的牌來打的。一旦加入RCEP,印度將受到更多的國際約束,這些牌就不好打了。
近幾年來,印度處於各方拉攏的地位,使得在各方之間遊走成爲印度的外交習慣。在RCEP的談判中,印度本來是想故技重施,利用中國與日本等國之間的“矛盾”。但是很顯然,RCEP的絕大多數成員方,並沒有走進印度所設想的“套路”。是繼續走自力更生但低速、低質的發展道路,還是爲了更快的、更健康的發展而在國內進行大力改革,調整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視角和方式,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