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缺口達417萬,新基建人才培養“缺”什麼

亞太日報

text

“工作需要做的和學校老師教的有太多不一樣了,70%以上的實習時間我都在高強度學習。剩下的時間裏我能做的,也只有打雜。”秦蓓對第一財經說。

在北方一所工科特色的211高校刻苦學習了三年,第一份計算機類暑期實習卻遭遇嚴重的水土不服,這顯然不符合秦蓓的設想。她有時會反問自己:既然應聘崗位和所學專業完全對口,快速上手不應該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嗎?

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GDP增速已連續4年居各產業之首,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預計2020年底將達到417萬人。

近日舉辦的首屆新基建與能源互聯網論壇上,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志鋒說:“新基建、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管理創新,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有什麼樣的用人模式,選擇什麼樣的育人路徑非常重要。”

新基建投資加碼,技術崗位需求集中

今年5月,全國兩會首次將“新基建”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投資隨之加大。日前,安徽省合肥市發佈《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發展目標、具體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3年內實施不低於200個新基建重點項目,總投資不低於20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爲,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領域,特別是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領域,作爲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未來幾年將保持每年超萬億元的投資增長。

7月底,華爲創始人任正非一行連續訪問長三角四所高校,“天才少年”計劃開出最高201萬元的年薪引起廣泛關注。8月中旬,百度宣佈啓動2021年校招,計劃招聘崗位規模較往年擴大40%,並首次推出李彥宏等高管親自選、親自帶的“管理培訓生”計劃。

“智能社會的建構離不開大批量懂智能化的人才。我們今年專門出臺了好幾個系統性的文件,具體到招多少人、給什麼樣的待遇、做哪個方向的培養。”百度人工智能體系能源與戰略部門負責人王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除了競相拋出福利搶人,各大企業的招聘崗位也表現出極高的相似度。人工智能、5G、大數據、雲計算、金融科技等前沿技術崗位需求量佔比顯著高於其他崗位,新基建產業人才佈局呼之欲出。

微信圖片_20200827113335.png

梆梆安全董事長闞志剛對第一財經稱,目前業內四類崗位:系統安全架構師、前沿技術研究員、高級安全諮詢顧問、複合型人才及高級管理人才,對廠商而言都比較匱乏。

“高端人才、稀缺人才短缺一直是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網絡信息安全這個賽道,攻防技術的不斷變化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人才的培養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闞志剛預測,短期內相關人才市場仍然會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產教融合構築人才“塔基”

缺人,並不是今年信息產業才顯露的新問題。

“2016年我們在安徽蕪湖拓展業務的時候,收到了很多簡歷,但是最後符合條件的只有幾百人。這個數字當時遠低於我們的實際需要和預期。”科大訊飛高教人才培養副總經理胡江院對第一財經說,這段經歷使他很快意識到,高校培養模式和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着巨大鴻溝。

同年,一家由科大訊飛全資創辦的民辦獨立院校應運而生。“正式掛牌的安徽信息工程學院(下稱‘安徽信工’),將是產業工程師和創業企業家的搖籃。”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對這所特殊院校寄予厚望。

事實上,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人才需求,許多人的印象停留在一次次刷新紀錄的天價年薪,而業內人士卻強調要分類討論。

“人才層次大致可以分爲三類:研發型、開發型和應用型人才。這三類人才的需求量是呈金字塔狀的,頂尖的研發型人才需求量可能只佔塔尖的5%~10%,此外產業還需要大量的開發型和應用型人才。”胡江院說。

究竟應用型人才對於高新技術產業有多重要?

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志鋒舉了一個例子。“以前德國的機牀和瑞典的風機賣給中國,歐盟無償地提供了很多培訓項目和經費。當時我們不理解,爲什麼歐盟要給中國培養人才呢?”

這爲中國企業帶來了啓示:企業要想“走出去”,或者在國內的其他地域落地產品,必須培養當地的應用型人才。

把“產教融合”刻進基因裏:厚基礎、重實踐、強應用,安徽信工創造了許多個首次。此後,該校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不到三百人,但其中通過一輪輪筆試、面試考覈進入科大訊飛工作的學子超過一百人,還有更多人主動走向了蕪湖和合肥以外的城市。

1.png

高效發展需要複合型人才

提及新基建所涉及的七大領域,多名業內人士認爲,大致可從兩個維度分別討論。

一類是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另一類是以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速鐵路與城際軌道交通爲代表的傳統產業面臨升級。

國家電網公司下屬單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目前該公司的用人需求並未發生明顯變化。這並不意味着新基建不重要,因盲目引進相關人才和技術的性價比過低,所以公司從頂層規劃再到具體實施,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轉變可能很快到來。張志鋒說:“現在的重大工程不同於以往的老基建。以交通爲例,新基建不是光把高鐵和高速公路修起來就結束了,還涉及聯網以後,事故如何處理、動態如何調度、無人駕駛能不能上。智慧城市是一個整體,傳統產業必須升級換代。”

部分高校已經嗅到了市場的微妙變化。

華北電力大學教務處處長劉崇茹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新基建對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尤其是涉及多學科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許多高校人才培養還存在培養目標結構單一、培養模式趨同等問題,難以適應行業需求。

如何化解這一難題?培養複合型人才,是被強調次數最多的概念。

“我們原來在一個發電廠裏,分鍋爐、汽輪機、電氣三個不同的專業,現在統一改成了集控專業。除了知識面的擴大,員工還要會實際操作,並且有一定的管理水平,這就是複合型人才。社會的高效發展,要求人們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全面發展的能力。”張志鋒說。

2018年,華北電力大學創建首屆“人工智能+X”的多元化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實驗班,分別從自動化、物聯網技術、信息安全等專業擇優選拔學生,在保留原專業前提下,增加了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羣定向專選課模塊。在不斷推進“複合型人才”建設的背景下,該實驗班所在的控計學院近五年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7.5%,其中60%以上服務於世界500強能源電力企業。

再過一個禮拜,秦蓓即將返校。她還是忍不住地期待入學時培養方案上提到的大四課程實習。那不只是兩個學分。對她來說,那是僅有的、正式邁入嚴酷的職業生涯前的珍貴一課。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