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印度爲何窮?外媒建議抄抄中國“作業”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綜合 艾仁

近日,彭博社發表評論性文章,建議印度學習借鑑中國設立經濟特區經驗。

如果說印度只有在重壓之下才會進行改革,那麼現在是時候了:受新冠疫情衝擊,印度第二季度GDP暴跌近24%,創下了1996年印度開始公佈季度經濟數據以來的最差紀錄;數千萬印度人失去了工作;該國每日確診病例超過85000例。

若想此時進行改革,印度政府有個很好的起點,那就是修復該國失敗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這樣的想法爲中國首創,即在少數地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再將一些政策推廣至其他地區。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非常成功。

深圳是中國大陸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從1981年到2019年,它的人口從31萬發展到1250萬,GDP從1.6億美元發展到3880億美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美元,無疑是人類繁榮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xlde-fyqrewi4405822.jpg

在印度這樣一個混亂的民主國家,這種模式更具吸引力。此前,該國各種利益集團以及規避風險的官僚機構阻礙了進行激烈經濟改革的嘗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爲印度擁有238個經濟特區。

印度對中國經濟特區模式的借鑑之所以失敗,有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印度經濟特區太多了,但其國家能力有限。這意味着即便要求政府給這238個特區提供一套基本服務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中國一開始只有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4個經濟特區。

其次,僅深圳特區的行政管理範圍就覆蓋了2000平方公里,而印度所有特區加起來還不到500平方公里。較大的區域會從多種溢出效應中受益,比如它們吸引企業集羣,鼓勵外國企業將知識轉移到國內企業,並將就業、基礎設施和發展擴展到鄰近地區。這些都是印度經濟特區無法做到的。

最重要的是,印度在其經濟特區實施的所謂“改革”根本就不行。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對企業的優惠政策上,而不是從根本上重置印度繁瑣而限制性的經商規則。倘若靠低稅收就能吸引到投資,那麼任何一個窮國都可以這麼做。顯然,全球製造商更看重的是良好的治理和強有力的法治。

fzpxaqtorvb281795.jpg

據報道,印度正計劃提供價值23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以吸引企業來印建立製造業基地。這個選擇是明智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再考慮到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貿易和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將風險集中在一個地方。

不過,要想吸引製造商離開中國,印度必須證明,這些企業能夠像在中國一樣輕鬆高效地開展業務。比如,一些大型經濟特區應當位於深水港附近或大型機場附近。它們需要提供可靠的水電、經濟適用的住房以及良好的交通連接。

最重要的是,這些特區必須提供印度其他地區所缺乏的那種治理和透明度,比如,勞動法就需要進行徹底修改,以消除對投資者的大多數限制。

當然,少數地區先富起來可能會帶來政治上的麻煩,但相較於印度無法完全融入全球供應鏈,印度政府可能更歡迎前者。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