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進博會上,中國向世界承諾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強與各國交流合作,和世界一道共謀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日用百貨出口聞名的義烏,在此次進博會上以進口商品集散地的新定位參展。
會上,義烏主辦了一場「義新歐」沿線國家進口產品採購會,向全球中小企業招商;發布了首個「陸上絲路指數」;還同步在義烏當地舉辦了以「開放義烏,全球中小企業貿易夥伴」為主題的中國義烏進口商品博覽會秋季展,共有50個國家和地區的420家企業參展。
事實上,早在2008年,義烏就建立了進口商品城,傳統印像中這個專注於內貿和出口的小商品集散地,早就敏銳覺察到了全球貿易分工體系的變化,並開始實施轉型。應該說,義烏進口商品集散地的新定位,是基於對全球製造業分工體系變化的深刻理解,敏感抓住了中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重大歷史機遇,並充分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其深度參與商品全球貿易所積累的一些優勢而提出的。
全球製造業分工體係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產業間分工已經細化演變成了產品內分工,單純用貿易順差和逆差這一標準難以辨別一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在產品內分工體系下,產品的每個不同工序都可能是在不同國家進行,一些高附加值和核心技術密集的工藝環節可能都是在發達國家完成的,中國可能只是做了最簡單的裝配環節。
中國作為全球大宗原材料的最大進口國和製造業產成品的最大出口國,並不能代表「中國製造」就是最有核心競爭力的,但卻很容易遭受反傾銷訴訟。而在日益重視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因素後,一些中國曾經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自然資源禀賦的加工製造環節現在已經轉移出中國。我們不再追求全球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和「兩高一資」產品世界工廠的地位,也不再單純注重「中國製造」的出口,而是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產品結構升級。
事實上,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躍居全球第一後,國際貿易的出口創匯功能逐步被淡化,我們轉而追求的是貿易平衡。所以靠大規模出口低端標準化產品盈利的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正在升級。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當前處於中高收入經濟體的範圍內。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進入中高收入階段後,人均居民消費增速明顯高於中低收入階段,消費結構陸續發生較大變化,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休閒與文化、教育等服務類消費佔比超過非耐用消費品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擴大,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更高,而國內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尚未完成,供給側出現缺口,這就客觀上出現了不斷增長的進口需求。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就為企業從全球採購優質產品滿足國內需求,靠進口貿易實現盈利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期。同時,電商平台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使用,也為實現這種全球採購帶來了更多便利。
第一批「走出去」企業的海外資源渠道優勢。義烏的企業多年從事國際貿易,積累了大量的海外客戶、供應商渠道資源,熟悉國外的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對國際貿易有豐富的操作經驗,這也為義烏從全球採購產品,從事進口貿易,打造進口商品集散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無論是國家層面舉辦進口博覽會,還是義烏作為傳統貿易流通集散地定位的轉變,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在深刻理解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後順勢而為的。
貿易到底是做出口還是進口,這個方向對企業本身並不重要,從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來看,只有貿易保護主義者才強調國際貿易的方向,真正的自由貿易就是要按照比較優勢、資源禀賦、規模經濟等內生因素驅動進行自由交易,實現資源在全球的最優化配置,增進全球消費者福利。
對於中國來說,擴大進口不但有利於從總量上實現貿易平衡,滿足居民升級後的需求,也會客觀促使供給側改革加速推進,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加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分工格局。
撰文:亞太日報評論員胡麒牧
原文:
https://cn.apdnews.com/business/900756.html
相片:亞太日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