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全世界都見證了語言是如何煽動暴力的。
“拯救美國”集會於華盛頓白宮前的橢圓型草坪上舉行,諸多發言者一個接一個地將怒氣與憤恨推向了新高。此類話術最終落實到了總統的一項指示上:鼓勵支持者前往國會山,爲國會裏的共和黨人壯膽,以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
“要鬥爭到底(fight like hell),”特朗普這樣懇求其支持者。“如果你們不鬥爭到底,那就會永遠失去整個國家。”不久後,部分特朗普支持者突入了國會山。
在擔任總統期間,特朗普在語言運用上屢屢不走尋常路,引起了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高度關注。但重點不只是他在當天引發暴力的那些說辭。
我們分析了國會山暴亂前後特朗普發表的6次公共演說,從12月2日——即特朗普提出選舉存在欺詐之論的那一天——開始。另外5次分別是佐治亞州第二輪選舉前夕的動員大會、1月6日在“拯救美國”集會上的演講、同一日稍晚時候流出的視頻信息、1月7日譴責暴力以及1月12日前往德克薩斯州途中的講話。
分析揭示了總統的語言是如何在暴亂髮生前的幾天以及數週內令局勢更趨緊張的。
在語言中發現模式
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將字詞轉換爲數字,以便將其作爲數據來分析——可以識別出人們所使用的字詞類型呈現出了何種模式,包括其句法、語義和詞彙選擇。語言學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則可以揭示受衆所聽到或讀到的東西背後有着怎樣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狀態,並勾勒出潛藏在這些狀態中的趨勢。
這類分析帶來了若干發現。
《今日美國》對國會山暴亂的報道 圖片來源:little plant/Unsplash
例如,研究者曾運用它來識別《聯邦黨人文集》《隱形炸彈客宣言》(the Unabomber manifesto)以及J·K·羅琳用筆名寫就的某部小說的真實作者。
文本分析則能提供新鮮的政治洞見,例如曾有人運用該分析提出理論,認爲社交媒體賬號“QAnon”發佈的信息實際上是由兩個不同的人寫成的。
“打官腔”的特朗普
與流行的見解相反,特朗普並沒有廣泛地使用煽動性修辭。人們都知道,他的說話風格很獨特,社交媒體發言也很頻繁,但在官方場合,他的語言和其他總統並無多大差別。
研究者注意到,人們平時會根據場合的正式或不正式來切換說話及寫作的風格。文本分析發現,在諸如發表國情諮文這樣的正式場合,特朗普和前任總統運用語言的方式如出一轍。
另外,最近還有一項研究分析了特朗普和總統當選者喬·拜登的選戰演說詞,累計1萬餘詞。結論頗有些出人意料:特朗普和拜登的語言也很相似。
二人都運用了充滿情感的語言——旨在說服人們去投票——使用頻率大致接近。他們使用正面語言的頻率亦然,與信任、期盼和驚奇相關的語言使用率也是一樣。原因之一可能出在聽衆身上,還有就是選戰發言自身的說服與鼓動性質,講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並沒有那麼重要。
走向煽動之路
當然,特朗普多次使用過帶有顯著惡意和暴力傾向的語言。
我們研究了國會山被突破之前的特朗普發言,發現了一些潛藏其下的模式。如果讀者感到特朗普話裏的衝勁和行動力在不斷強化,那是因爲這就是事實。
從2020年12月初到2021年1月初,特朗普發言裏表達位移和運動的詞越來越多——如“改變”“跟隨”和“引領”。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
這一點很重要,因爲它標誌着:在公開的指示之外,特朗普發言的潛臺詞是刺激其支持者採取行動。相反,被動性的表述則經常用於與某人或某物保持距離。此外,有研究探討了與欺騙相關的的語言學標誌(linguistic indicators of deception),發現說謊頻率更高的人通常也會更多地使用表達運動的詞彙。
我們還考察了同一時段內特朗普對總統語言的運用。研究者已經識別出了總統語言的若干典型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頻繁使用冠詞(即the、an和a)和介詞、多帶有正面情感、用詞繁瑣冗長、喜好許諾或立誓——最後一點很有趣。
暴亂髮生後,特朗普在視頻裏的發言是最接近經典版總統語言的,他譴責了暴力,2020年12月2日提出選舉欺詐論的發言也類似。而另外4次發言的“總統味”則與國情諮文更接近。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
在這個疫情肆虐、經濟不景氣、針對種族不平等的抗議日益頻繁、總統大選劍拔弩張、公民因真假新聞而高度對立的動盪時期,國會山的暴力以及對總統的彈劾只有火上澆油的效果。
鑑於這樣的語境,安撫人心、化解疑慮以及促進團結的語言可能是前所未有地重要的——在這項任務裏,拜登面臨的挑戰不可不謂嚴峻。
(來源:界面新聞)